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临床重大慢病精准防治前沿进展”专题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以及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临床重大慢病精准防治的战略规划、临床转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展开深入讨论。论坛邀请贵州医科大学副校长齐晓岚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陈腾翔教授、贵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官志忠教授、贵州医科大学李一欣教授、刘丽容教授等共同主持。
何振喜介绍,本次论坛聚焦重大慢病诊疗新进展主题,围绕呼吸、心脑血管、消化、血液、内分泌、泌尿等领域相关重大疾病的机理机制问题,创新药物筛选、诊治方案优化、慢病健康管理等热点问题深入研讨,助力区域公共卫生管理与疾病防控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刘德培围绕“探索发病机制,助力全民健康”报告主题,倡导系统生物医学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研究生命全过程和疾病全过程。深入探索疾病个性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刘新民教授围绕慢性呼吸病从精准医疗到智能化管理,重点关注慢病的防控模式的转变以及管理模式的改变。探索转变大医院的医疗模式为以社区基层医院为主的防控模式,实现院内诊疗、院外管理,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探索基层社区医疗智能化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咨询专家、眼科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华教授从相关政策层面解读健康中国背景下聚焦临床重大慢病精准防治,以及慢病防治的具体实践。
贵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官志忠教授在报告中从长期氟暴露所致慢性器官损害的认识及防治策略,详细介绍了氟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展示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主任医师赵家军教授在报告中围绕心、肝、肾的代谢综合征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并对心、肝、肾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发病机制和相互影响做了详细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贾大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囊泡运输概念、新规则和新类型,并介绍囊泡运输中目的细胞器识别、接收等的蛋白互作关系、蛋白突变与神经发育疾病发病机制等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姜长涛教授在报告中分享的是其团队的肠道菌源酶和代谢的系列研究,并讲解肠道微生物在代谢疾病中的核心作用,运用自行建立的挖掘体系评估发现疾病靶点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教授在论坛中汇报了下丘脑的发育和肿瘤相关研究成果,围绕下丘脑的细胞发生、组织发生、疾病发生来研究下丘脑发育的时空调控。
清华大学胡泽平教授聚焦肿瘤代谢,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过程当中的代谢变化,研究驱动肿瘤发生和进展的原因和调控机制等最新成果在本次会议上进行分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蔡兆奎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薛愿超教授与其所在团队在RNA功能基因组学新技术及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解析非编码RNA的功能,结构和作用靶标,以及对增强子和启动子的对应调控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记者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