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发力,只为西夏陵讲好千年往事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科技发力,只为西夏陵讲好千年往事

来源:科技日报2025-07-18 09:05

  图为7月10日拍摄的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记者 王迎霞

  伴随着申遗成功的喜讯,贺兰山下伫立近千年的西夏陵重回大众视野。然而,当夕阳掠过残碑断碣,光影流转间,它既映照出历史沉淀的肌理,也显露出岁月剥蚀的印痕。

  值得庆幸的是,这座考古遗存正在与现代科技对话——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启用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大型数字库……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多个部门后深切体会到:当科技力量融入西夏陵守护时,那些在时光中渐失的光彩会重焕生机。

  多重手段探结构

  早在西夏陵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力冲刺之际,科技工作便已深度介入。

  “西夏陵所在的贺兰山,地质结构特殊,传统考古勘探方法无法有效开展。2023年,我们支持立项了《西夏陵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大遗址考古应用示范》项目。”宁夏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何琪说。

  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牵头,宁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吉林大学等单位合力啃起了“硬骨头”。

  项目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西夏陵进行无损勘探,采用航空—地面磁测、多频电磁测量等方法开展试验研究,分析遗址不同类型建筑、遗物与多源地球物理信号的响应特征。同时,项目利用天—地联合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技术完成大范围的考古区域调查,采集地下和地上遗迹的高分辨率数据,进而建立一套高效的考古调查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科长任秀芬表示,这不仅是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突破,还是多技术协同为遗址研究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比如7号陵东侧地面遗迹不存,8号陵地面遗迹仅剩陵塔,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工作一直未能涉及,存在考古盲区。”任秀芬介绍,项目通过低空无人机航磁探测、宇宙线缪子探测、反磁通瞬变电磁探测等手段,初步厘清了7号陵东侧和8号陵的布局结构,与同步进行的考古勘探工作互为验证。

  此外,项目组对2号陵陵塔的宇宙线缪子成像解析发现,陵塔中上部密度更大,这为后续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新资料。

  多种技术除病害

  西夏陵作为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守护工作是一场与岁月的漫长角力。

  西夏陵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陵区建筑多为夯土结构,面临墙体根部掏蚀、裂隙、表层片状剥蚀等威胁,这不仅危及结构稳定,还可能引发次生破坏。为此,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开启了科学保护之路。

  “本体保护工作始终以确保文物安全、稳定为前提和目标,经历了小范围、局部谨慎探索试验,经过不断总结反思与迭代进步,逐步实现科学、有效保护。”任秀芬说。

  保护技术包括土体结构稳定加固和表面综合治理,针对的是土遗址结构稳定和表面侵蚀两类最普遍的病害。这两类保护技术的研发,结合了西夏陵的地理气候条件、当地材料特点及对传统建造技艺的研究。

  科研人员建立了多种病害机理和病害发展的理论模型,开展了大量室内外模拟实验,研发了保护专用设备。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处遗址的病害发育发展机理实施了防治措施。

  主体结构加固完成后,西夏陵自2017年起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应时而生。在西夏陵遗产监测中心,电子大屏上数据实时跳动。从遗址保存状况、影响因素到保护管理状况,这个涵盖99项精细监测指标的“智慧天网”,通过3层工作机制实现联动,让西夏陵保护迈向数字化阶段。

  目前,西夏陵遗址结构稳定性问题已基本消除。针对持续发育的裂隙、表面剥落等病害,文物保护部门上新了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扫描、定期定点拍照测量等手段。

  多样传承促文旅

  西夏陵是公元11—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如何深入挖掘阐释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一个新课题。

  “AI+文物保护、AI+文化遗产研究等方向是大势所趋。对于西夏陵而言,文物遗址应当数字化。”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认为,首先是要拍高清图片、摄动态影像,再把现有研究成果人工建模、复原历史样貌、建立大型展示馆,“这样既能发展文旅,又能减少遗址损耗,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宁夏大学研究团队正努力对西夏陵出土的所有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他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建立大型文物数字资料库,在建的还有遗址数字资料库、文献数字资料库。

  “文化产品怎样从门票依赖中破局?最好的手段就是科技。”杜建录介绍,其研究团队创作出400多件文创作品,其中申请专利的达150多件。他们还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提供模板、元素和理念,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申遗成功后,西夏陵站在了新的起点。“我们将秉持更高标准,给予更大支持,强化科学守护之力,筑牢遗产存续之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水平。”宁夏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张磊表示。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

  • 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