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但其特有的高压电安全风险、电池热失控风险也带来了安全救援操作的特殊性。日前,为提升电动汽车事故救援效率与安全性,推动行业救援友好性设计规范统一,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的《电动汽车安全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团体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市场增长与安全挑战的矛盾凸显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首次突破1000万辆,同时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
7月10日,中国汽车产业又交出了上半年成绩单:产销首次双超1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汽车3.59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
从“追随者”行列稳健迈入“领航者”头阵,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生动实践,也闯出了新能源汽车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赛道。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和风险也不容忽视。据介绍,虽然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起火率相当,但随着电动汽车运行年限的增加,安全风险也会进一步,其相应安全救援也应引起行业持续的关注;此外,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好、用户年轻化、智能驾驶功能误用等因素交织,也增加电动汽车事故率和应急救援的频次(据中再产险统计,各种使用性质的新能源汽车出险频率几乎均高于传统燃油车,其中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最高的家用车出险率高达30%,显著高于燃油车的19%。),形成了独特的事故安全风险。
产品设计阶段的应急规范缺失
新能源汽车的渗入改变了生活也衍生出一系列安全隐患,其高压电气系统的复杂架构、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风险以及车身结构的特殊性等,不仅增加了电动汽车救援的难度,也对传统的汽车安全救援技术和流程提出了全新挑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赵立金副秘书长表示,汽车产品形态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变,如何从车辆设计源头入手,为救援人员创造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的施救条件,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他认为,现有各类标准着重于应急状态下车辆性能测试和事故处置流程,车辆救援手册的内容也不够完善,无法有效指导救援人员快速开展救援,也无法有效指导用户快速实现自救。因此,电动汽车应急救援体系需在产品设计阶段前置安全规范,从源头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救援友好性。
助推产业升级与标准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启动的《电动汽车安全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团体标准,正是聚焦于此,支撑国家事故调查,和前端引导形成闭环,进一步支撑快速救援。
据介绍,《电动汽车安全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从结构设计、电气设计、功能设计及救援手册四个方面,全方位考虑从车辆事故发生到施救全过程的救援友好性设计,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为行业提供规范指导。
《电动汽车安全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提出,电动汽车常规应急救援的措施和配置,应在产品设计开发时给予关注并进行规范要求,以便减少车辆应急救援(如涉水、轮胎失压等)不利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保留必要的应急标识、标配必要的应急处置工具和功能(如备用电源,轮胎修补工具)。增加高低压电气系统位置、燃油管路布置位置、高压断电互锁位置与汽车车门安全切割区与应急工具的具体位置和警示标识。以便改善消费者应急处置的便利性,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体验。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安全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是践行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践行技术驱动、质量为本、服务至上的行业升级路径。通过行业自律,确保电动汽车产品的使用便利性,既能增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任度,又可巩固我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赵立金着重强调了本项标准的双重定位:一是立足事故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标准引导企业优化产品安全设计;二是服务应急救援实际需求,全面提升自救与他救场景下的救援效率。该标准需结合产品召回、消防处置、整车极端工况等动态场景持续迭代更新,既要为国行标未覆盖的技术要求提供补充支撑,也要指导产品工程师明确安全设计路径。未来将通过定期修订机制,确保标准始终切合行业前沿需求,为产品安全技术路线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王牌,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电动汽车救援友好性设计导则》团体标准的出台,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姚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