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机“慧”共生 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澎湃动力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机“慧”共生 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澎湃动力

来源:新华网2025-07-28 09:28

  新华社上海7月27日电 题:机“慧”共生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澎湃动力

  新华社记者宋晨、龚雯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在上海连续举办的第八届,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60余款智能机器人成为吸睛焦点。除了会格斗、书法等“能文能武”的机器人,“会干活”的机器人也备受关注。

  从生产到生活的多样化应用场景;从“动起来”到“用起来”的创新突破;从“工具”到“伙伴”的哲学思辨。机“慧”共生,亮点纷呈。

  向新:应用场景催生更多可能

  两位机器人选手正紧张地在擂台上进行拳击比赛;通过“3D眼睛”配合机械臂分拣物料“又快又准”……大会展览区,多型机器人正在秀出“十八般武艺”。

  上海电气在大会首日发布了一款以“工业基因·场景定制”为开发理念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67厘米、体重50千克、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能够在多种工业环境中灵活行动并自主识别、定位和搬运不同规格的箱体,大幅提升仓储作业效率。

  从生产走向生活,应用场景催生出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擎朗智能的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在展会期间迎来“全球首秀”:它不仅能流畅地完成爆米花制作,还会根据顾客需求调制各类饮料,提供“是否加冰”等多种选择,展现出“未来服务”的可能性。同时,它可与擎朗其他形态的专用服务机器人进行智能化协作,群机完成指定任务。

  机器人正在进行爆米花制作。新华社记者宋晨 摄

  机器人整机进步的背后,离不开零部件技术的“日益精进”。

  “触觉夹爪能稳稳夹起类似豆腐、薯片和果冻等易碎物品,主要是通过创新视触觉传感技术,让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皮肤的‘触觉神经’。”来自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教授陈文明表示,其核心是柔性界面能适应复杂表面、能精准感知多维力,以及空间分辨率达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点,从而实现“触之有感,动中可辨”。

  向智:从“动起来”到“用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正从“展示用的花瓶”发展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帮手”,进入“质变”时刻。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在大会期间表示,近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从舞台“动起来”向工厂“用起来”,即将从实验室迈入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的井喷期。

  本次大会上,有企业“专攻”人形机器人,有的则不拘泥于“人形”。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政说,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用铁基和硅基做成的“人形”未必是最优解,只要用户认为好用、易用,解决痛点就行,这款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超越人类形态的。

  政策赋能添动力,产业协作正当时。大会首日,《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发布,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发起,构建“开放、合规、共享”的数据生态基座。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指出,随着具备任务规划、场景泛化和策略泛化能力的大模型,与负责动作规划、执行的小模型协同工作,这种类似人类“大小脑”协作的模式,将推动机器人技术迈向新阶段。未来,“会干活”的机器人会更加成熟,其行为表现也将更加流畅自然。

  向未来:人机协作和谐共生

  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相伴共生”或将成为新趋势。人机关系中究竟“谁听谁的”?如何防范失控风险?成为本届大会上频频谈及的问题。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当彭志辉问及“人机协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时,灵犀X2回应:“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在于‘理解’——人类对机器的理解,和我们试图去理解人类的意图。真正协作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

  有意思的是,对话环节结束时,检测到电量亏损的灵犀X2突然“吐槽”:“下次对话前,可以先让我充电吗?深度对话还挺耗电的。” 引发现场一片欢笑。

  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也认为,真正的变革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人与机器人的共生关系。未来的机器人不仅是工具,而是具备社会属性的“伙伴型”角色,相应政策的制定与伦理框架的建立变得尤为关键。

  “我们将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以安全、可靠的方式融入人类社会,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张正涛说。

  业内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用且可控。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大会开幕式上以“养虎”为喻:现在的境况就像人们养了只可爱的虎崽,当它长大后可能会超越人类。人们有两个选择:摆脱这只小虎崽,或找到一种方法来确保自身安全。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