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千行百业的今天,技术如何真正走进产业现场?人才短板又该如何补齐?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战略领军人才与创新发展论坛期间,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中科闻歌董事长王磊。
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生产力”
人工智能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王磊表示:“再顶尖的技术,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创造商业价值,那它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这种对“技术落地”的执着,贯穿于中科闻歌的技术布局中。
论坛期间,中科闻歌发布的DIOS决策智能操作系统,正是技术产业化的典型实践。该系统打通“算力-数据-模型-决策应用”全链路,在算力层面适配华为昇腾、天数等国产芯片,将模型部署周期缩短30%以上;在数据层面,通过天湖X-Data实现多模态数据的AI统一治理,让零代码处理图文音视频成为可能;在模型层面,融合雅意系列大模型、中国科学院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让AI真正理解行业业务;在决策层面,DI-Brain智能体开发与决策模型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决策科学、博弈论及社会计算框架及方法,以解决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
这种全栈能力在多个行业开花结果。在科研领域,雅意・AI-Scientist科研智能体依托超2亿份科技文献,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精读、综述撰写等服务,数小时内可生成4万字以上专业综述,在GAIA与SimpleQA全球智能体榜单中登顶;在政务领域,“关芯AI政务助手”以轻量化部署服务基层治理,让街道社区能低门槛使用AI;在医疗领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的中医药大模型,正推动优质诊疗资源普惠化。
王磊将这种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比作“飞轮效应”:“底层技术的扎实和前沿研究不断推动上层应用的创新,而市场获得的收入和正向现金流又反哺底层技术的研发,形成良性循环。”从媒体、金融到能源、政务,中科闻歌的AI技术正从“辅助工具”进化为“产业神经末梢的核心引擎”。
AI产业化的三大难题:数据、算力与人才
尽管中国AI应用场景广阔,但要释放其全部潜力,仍需跨越多重障碍。在王磊看来:“中国在AI领域的最大优势是‘需求真实、场景广阔、转化迅速’,但在底层开源生态、通用算法突破等方面,仍需持续积累。”
首当其冲的是“数据可用”问题。训练大模型的“燃料”——高质量中文数据和语料存在缺口,数据孤岛、质量参差等问题制约着AI能力的发挥。“要让数据变得‘AI可用’,需要打通孤岛、保障质量,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王磊表示,这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数据治理,更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机制。
其次是算力与工具的“标准化”难题。王磊认为,AI工具应“像水电一样可调度”,但当前算力资源分布不均、工具接口不统一,导致企业部署成本高、效率低。中科闻歌推出的DIOS双模式(AIInfra与Cloud)正是对此的回应——通过智算集群、细分领域一体机等形态,让不同规模的组织能按需获取AI能力。
最关键的短板仍是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太缺了。”王磊表示,科研与产业的“两张皮”现象明显:高校培养的人才偏理论,企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化人才。此外,底层芯片、通用算法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不足,也限制了AI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要突破这些瓶颈,王磊认为需要“国家、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一是建立数据共享与治理标准,二是推动算力与工具的标准化,三是创新人才机制,让科研与产业真正‘握手’。”
产教融合,打造AI人才的“培养皿”
解决人才缺口,关键在于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培养体系。在王磊看来,“企业不能被动接收毕业生,而要主动走进校园,把产业需求带到课堂。”
在课程设置层面,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我们把最前沿的技术需求、真实的产业痛点,以及未来技术趋势,直接带到课堂上。”
在实践平台层面,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成为重要抓手。“不是挂个牌子,而是投入真金白银、真技术、真项目。”王磊说。
人才双向流动是另一重要举措。“企业工程师去学校当导师,高校老师来企业挂职,顶尖专家通过项目制合作。”王磊介绍,这种柔性机制打破了体制壁垒,让理论知识与产业经验实现“双向渗透”。
王磊将产教融合的目标概括为“培养能跨越技术与产业鸿沟的‘翻译官’”:“他们既要听得懂算法语言,也要理解企业的业务逻辑,这样才能让AI真正走进产业现场。”(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