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日至3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活动在北京集中举办,围绕“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主题,开展主论坛、专题论坛、平行论坛、发布、宣传与科普、展览展示与场景体验等6个版块百余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7月31日,中国科协召开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新闻通气会,介绍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力戒形式主义、不设开闭幕式、取消领导致辞、杜绝学术“走穴”……本届中国科协年会的学风会风焕然一新。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肖朝琼表示,本届年会坚持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倡导求真、求实、求是学风,紧扣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等选题,交流新理论、新观点、新学说,探讨新领域、新赛道、新机遇,受到与会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
年会突出学术主旨,进一步回归本源,将学术活动“话语权”交还科学家,让科技人才居于“C位”。年会期间,包括110余人次院士在内的7000余人次科技工作者参与研讨,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达57%,共计开展990余个高水平学术报告,交流真知灼见、碰撞创新思想。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200余位青年科技人才代表亲切交谈,鼓励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坚定理想信念。24位港澳科技界代表畅谈发挥港澳优势汇聚国际科创资源,服务科技强国建设。360余位主编、编委及科技期刊工作者为建强我国自主期刊集群平台、推动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凝聚改革共识。
“本届年会是中国科协打造高水平标志性学术品牌的有益尝试,是营造中国科技会堂作为‘学术殿堂’‘科技工作者之家’氛围的重要举措,也是作为检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的标尺。”肖朝琼说。
谈及对今年中国科协年会的感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用了四个关键词:一是“回归”。回归学术本源,让报告人与听众把时间还给思想,同时也为学会工作人员减负;二是“拥抱”。拥抱科研的不确定性,拥抱创新的非共识性,营造更包容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三是“凝练”。以建议专报、专家观点凝练等载体,加强学术成果输出,让每场会议都有所得;四是“传承”。邀请在读的青托专项博士生深度参与,为青年一代科研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和舞台。
申彦红还提到,学会尝试以“双盲”的形式组织交流讨论环节。“双盲”的意思就是主持人和参与交流的专家,双方都不知道到时候要问什么。主持人结合现场报告情况,即兴为报告专家们提出定制化问题,深入挖掘专家的科研思路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现场的效果非常好,说明我们的专家的确有水平,经得住问,经得住考验。”
年会期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组织了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邀请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等专家学者出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董晶介绍,本次论坛实现了学科影响力的“破圈”,为后续的科研布局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来自不同细分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打通了航天领域与AI领域之间的壁垒,为两个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握手”机会。
当天的新闻通气会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宋玉荣主持。(记者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