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好奇心与科技馆的代际演进
首页> 科技频道> 评论 > 正文

好奇心与科技馆的代际演进

来源:光明网2025-08-04 14:12

  从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于1683年对公众开放至今,科技馆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化,历经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科学中心的代际更迭,呈现出了向新一代科技馆-未来馆迈进的趋势。在科技馆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馆收藏功能的弱化和教育功能的强化,藏品的数量锐减,策展人和观众的重要性骤升,但亘古不变的是科技馆始终与好奇心紧密相连。

  第一代科技馆——自然历史博物馆

  早在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科技馆的雏形--“好奇心之柜”(cabinets of curiosities,又作“珍奇柜”)就出现了。在好奇心橱柜里,所有的知识、宇宙都放在架子上、在柜子里亦或是从天花板上悬挂下来,在“一个无限丰富的小房间”里。尽管结合百货商店的橱窗展示以及伪透视法,自然历史博物馆创建了戏剧性的栖息环境透镜画展示野生动物和自然场景,但它仍以收藏为主要功能。这种藏品收藏以博物学为基础,而博物学本身就是关于开启人类对世界好奇心的学问,在当代自然资源趋向匮乏的情况下,自然历史博物馆则帮助人类重拾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

  第二代科技馆——科学工业博物馆

  18世纪工业革命促成了科学、技术与工业的长足发展,表达对工业革命认同的科学工业博物馆也应运而生。与自然科学博物馆相比,科学工业博物馆也进行藏品收藏,但其主要功能已转向公众教育,在静态陈列的同时,还使用动态展示和主题化的展示提升观众参与。观众按下按钮、摇动手柄和操作杆,与展项互动。机械互动,甚至机电互动成为了科学工业博物馆的主要展示手法,而这种触发机构、启动相应展示的方法本身就源于观众对未知的好奇心,相较于一览无余的直给,互动展项将要传递的科学内容设置在观众操作之后,造成了一种信息差,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驱动观众的探索与求知行为。

  第三代科技馆——科学中心

  20世纪出现的科学中心又被学者称为“现象森林”“牛顿百货商店”等,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秉承奥本海默探索馆开放式的探索精神,科学中心旨在提升观众的发现意识,而非传递特定的科学内容。早期的科学中心以友好、自由的方式展示一个个孤立的现象。当代科学中心从去语境化的、基于现象的展品发展为了更加综合的、以叙事为导向的主题展览,通过再语境化,完成沉浸式的再现。科学中心在迈入本世纪后,随着科学教育,特别是非正规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发生了重要的跨越式变革:

  1、STEM及STEAM教育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超学科教育理念,包括STEM教育和之后的STEAM教育走进科学中心,并迅速成为科学中心非正规教育的核心理念,打破了科学中心惯常的以单一学科为主题的展馆设计定式,并对科学中心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产生了变革式的影响。例如,1987年开放的弗吉尼亚航空航天中心是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博物馆和教育机构,也是NASA兰利空军基地的游客中心,为了更好地反映自身以STEM为中心,教育、娱乐和激发各个年龄段的探险者的定位,该馆在2020年11月完成展厅更新改造后,将馆名中加入了“科学”二字,更名为弗吉尼亚航空航天科学中心。无论是展馆更新改造还是教育活动的开发,都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使得该馆成为STEM科学中心实践的典范。

  2、创客文化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创客文化风起云涌,强调在社会环境中边做边学的建构主义理念,重视以兴趣和自我实现为导向的非正规、网络化、众创性、共享化的学习过程,鼓励技术的创新和跨界应用。在创客文化冲击下,科学中心进一步将教育职能交放到观众手中,由观众决定在科技馆中做什么、怎么做,解构了以往精心设计的、围绕特定互动展品开展的、具有既定学习目标的科技馆非正规科学教育,由此形成的探客教育模式给科学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由奥本海默开创的第一所科学中心、位于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在创客运动的风潮中再度成为弄潮儿,建立了探客工作室,观众受好奇心驱动,使用工作室的材料和工具,与驻馆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者交流、协作,开展探究和创造,成为了创客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探客教育在科学中心实践的典范。

  3、好奇心文化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的“十四五”阶段,好奇心成为了驱动科学中心向新的发展阶段演进的又一动力。这一阶段的科学中心可以主动建构基于其所展示的展项的文化,不断思索自身作为场所的存在,及其在观众与世界之间的定位。例如,2000年建成开放的英国At-Bristol科学中心是一家公益性教育机构,以及互动展馆,在2017年完成了展馆理念的升级,更名为“我们是好奇的人”,好奇心不仅改变了该馆的名字,还重塑了该馆的愿景、使命、价值,在阐述这种重塑性变革时提出,“好奇心是驱动艺术和科学探究的引擎。我们生而有好奇心。好奇心是美妙答案的种子,这些答案引发深度学习和全新发现。所以我们要鼓励每个人,持续发问、发声,构建我们共同的未来。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教育机构,我们需要顺应我们周围世界的变化而演进,数字技术领域的变革,改变了公众接触科学的方式,我们也需要为了每个人,更为大胆地迎接挑战。所以我们拥抱新的视野,建立一种好奇心的文化。”该馆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与场所,建构并传播独具特色的好奇心文化,由“让所有人接触到科学”向“建立好奇心文化”的展馆理念变化成为了好奇心影响下科学中心自我变革的典范。

  综上,纵观科技馆的发展,可以看到无论是历时性的演进,还是共时性的互化都与好奇心紧密相连,而好奇心驱动下当代科技馆、暨科学中心的三次变革又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STEM教育为科技创新消解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学科之间的藩篱,而STEAM在STEM基础上对艺术的加入,又在更大程度上扩充了创新的包容性,弥合了科学与艺术这两种人类共通的语言之间的断裂,将科学技术与艺术人文进行了融合,消除了创新过程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为创新构筑了完整而扎实的知识层。创客文化,特别是本土化的众创文化突出的是实物创造的实用性结果,而好奇心文化进一步对创新追本溯源,摒弃功利主义的考量,将创新还原至最初的生发语境中。科技馆的代际演进谱写了以科学普及推动科技创新、以场馆科学普及的创新发展为引擎驱动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作者:张娜,系广东科学中心研究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