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学中心是第三代科学博物馆,其历史根植于传统博物馆。早期科学博物馆(如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以静态陈列自然标本、地质矿产、工业机械等实物为主。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关系演变,以及博物馆学经历“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向,让公众理解并参与科学的科学中心应运而生,其核心特征在于动手互动体验。从静态展示的自然/工业博物馆到互动参与的科学中心,其类型与名称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时代需求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模式的变迁。
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传播学院的希尔(Bernard Schiele)教授在《科学技术公众传播手册》一书“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演化路径与当代趋势”一章中将科学博物馆、科学中心、探索中心等互动型科学博物馆与中心统称为科学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简称为SMC)。按SMC的展示理念变迁将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为:技术史展示阶段、展示现代科学和增强科学知识阶段、促进科学大众化与知识扩散阶段。提出SMC向第四个阶段,即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尊重公众的主动地位阶段演进的趋势。认为未来科学中心的展示的主题将从科学技术本身转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式上更多将采用参与式、生成式展示,凸显公众的主体性,公众在参与互动中,促成意义的生成。
科学中心资深顾问怀特(Harry White)在(北美)科技中心协会(ASTC)会刊《维度》2019年9-10月刊“第三代: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出了“未来馆”(Museum of the Future)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新一代的科学中心。欧洲科学中心和博物馆网络(Ecsite)2019年年会探讨了侧重于展示“未来”的展项和机构。会议认为日本的未来馆、澳大利亚的发现博物馆(MOD.)、奥地利的林茨多媒体艺术中心、法国的图卢兹文化活动中心、芬兰的赫尤里卡(Heureka)侧重展示未来主题的展项,波兰的哥白尼科学中心、比利时的 Technopolis科学中心当时正在策划未来主题的展览,德国和迪拜当时正在建设未来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顾问马丁内斯(Eduardo Martinez)在“第四代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向参与性、变革和跨学科演变”一文中,分析了全球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漫长且充满挑战性的演变过程,并指出,正在逐渐发展起来的第四代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则注重参与性、变革、跨学科、虚实结合,融科技、生态、人文及艺术为一体,推崇在一个有主动意识、注重参与、博学多识并具有科学素养的社区中围绕展品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创新、讨论、学习以及举办活动。
作为科学博物馆的最新形态,新一代科学中心——未来馆,承载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不断破壁升维:
理念上,打破文化、学科界限,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核心内核,SHAPE(面向人类与经济的科学、人文及艺术)为外延框架,融合科学与人文艺术教育。全球在地化,既胸怀世界又根植地方特色,强调公众参与,目标从普及知识升维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对科学知识、情境及精神内涵的整体理解。
特征上,未来馆是集科学、教育、创新、研究、对话于一体的“第三空间”。其核心在于参与性、跨学科性、变革性:展示个体选择如何塑造未来可能,探讨科技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共建科学、社会和未来图景。
机制上,采用“大科普”思路下的跨域协同机制。联动学科、文化、行业资源,面向全龄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突破物理限制,实现集群化发展和智能泛在化延伸。
主题上,内容覆盖基础科学与前沿探索,关注日常生活科学,更聚焦于公众可参与讨论和建构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如伦理、环境、政策等)。
形式上,运用具身化、沉浸式交互体验。通过多感官叙事与空间叙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引导观众从感官体验、意义建构到精神共鸣的深度学习之旅。
未来馆通过以上方式,将更有效地履行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等核心社会功能。
(作者:张娜,系广东科学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