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化石揭示最早的“上岸”之旅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化石揭示最早的“上岸”之旅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8-18 10:28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在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了已知最早的鱼类尝试水外生存的化石证据。如果这项研究得到证实,将把鱼类离水的最早时间至少提前1000万年。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古生物学家Christian Klug认为,这项工作“鼓舞人心”,有助于展示痕迹化石的巨大研究潜力。

  这些新化石是2021年在波兰首都华沙以南约190公里的圣十字山脉出土的。在4.1亿年至3.93亿年前,这些山脉是陆地与海洋的交汇处,可能是海滩或海岸线。在源自这片古海洋的古老砂岩中,研究人员发现了240多个可能由古代爬行鱼类留下的痕迹。

  论文作者、波兰地质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Piotr Szrek说,这些痕迹与现代肺鱼穿过海岸时留下的痕迹非常相似。肺鱼与走向陆地的原始四足形态类动物亲缘关系密切。除了似肺的呼吸器官外,它们还有鳍,这些鳍靠近后来陆生脊椎动物演化出四肢的位置。

  为在陆地上移动,肺鱼会将嘴压入下层的沉积物中,以此为“杠杆”向上、向前拉动身体,同时用尾部和鳍调整方向——这种行为很可能源于它们的远古祖先。“爬行的痕迹只能在陆地或极浅的水中形成,因为在这些地方浮力不再起作用,鱼类别无选择,只能爬行。”Szrek说,“这些痕迹并非随意扑腾的混乱运动。”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这些鱼类会直接从水面捕捉虫子,或将嘴部插入柔软的沙子中挖掘埋藏的猎物,它们的下颌压入泥土时留下了独特痕迹。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痕迹,为这些古代鱼类提供了更多线索。

  为更好地了解这些痕迹,Szrek和同事用手持式3D扫描仪对它们进行了扫描,并将其与现代西非肺鱼留下的痕迹进行了比较。扫描显示了大量以前未曾发现的来自尾部、吻部、鳍和躯干的压痕。对比研究表明,这些古代痕迹与现代肺鱼留下的痕迹匹配。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古生物学家Gregory Retallack解释说,这项研究表明,在鱼类后来进化成四足动物之前,肺鱼就已经在尝试“上岸”了。“我们并不认为肺鱼处于向高等脊椎动物演化的主线上。”他说,“但这一证据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鱼类演化早期,就已经选择一支谱系开始了陆地探险。”

  Szrek和同事甚至发现了一些迹象,表明这些古老的肺鱼可能是“左撇子”。在研究人员研究的240多个印记中,有36个是由头部倾斜的肺鱼创造的,其中35个是向左倾斜的。“在我们看来,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明确的偏好,这可能是关于利手性的第一个化石记录。”Szrek说。

  大多数四足动物天生都更倾向于使用右侧而非左侧肢体。这一新证据表明,最早的“利手性”可能出现在“左撇子”生物中。

  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这些痕迹化石是由肺鱼创造的。美国耶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Chase Brownstein说,研究中参考的现代肺鱼与生活在4亿多年前的古代肺鱼差异巨大,这使得比较它们的痕迹变得很棘手。

  Szrek表示对不同的解释持开放态度。他指出,用最新的方法研究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发现的类似痕迹化石,可能会为揭示它们的创造者提供更多线索。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Szrek计划进一步检查化石周围区域,以更好了解它们形成时的环境。那里有尚未被研究的植物化石和其他遗骸,可能有助于识别留下痕迹的生物。

  “即使这些不是肺鱼的痕迹,寻找脊椎动物陆地运动的早期记录也是一项令人兴奋的工作。”Brownstein说。(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14541-8

  《中国科学报》 (2025-08-18 第2版 国际)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