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机床,制造机器的机器,被称作“工业母机”,影响着制造的精度与效率。小到螺丝钉、大到远洋邮轮的制造,都离不开它。
由“一五”期间的沈阳第一、第二、第三机床厂发展演变而来,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机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沈阳机床车间现场。林诗雨摄
上世纪80年代的沈阳机床厂车间。通用技术沈阳机床供图
突破0.01毫米
攻克五轴联动机床
五轴联动机床,被喻为工业皇冠上最亮也是最难的“明珠”。这一高端精密机床,一度制约着中国制造。
五轴联动,要求机床能同时控制三个直线轴及两个旋转轴,实现空间复杂曲面加工。
难在哪?比如,五轴联动下,刀具路径不再是简单的直线或圆弧,而是复杂的空间曲线,机床每秒需进行上万次的空间轨迹计算。
有何用?生活中,像曲面玻璃模具等异形零部件,使用三轴或四轴联动机床,以“固定姿态+分步加工”方式切削,往往存在误差,只有五轴联动才能实时调整姿态,一次性满足所有要求。
“对不少复杂精密零件而言,五轴联动加工是唯一解决方案。在一定意义上看,五轴联动机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高端领域的制造自主权。”通用技术沈阳机床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徐永明说。
如今,我们突破了吗?
一项标准令人振奋。
2020年,历经8年努力,中国“S试件”五轴机床检测方法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专业领域首项国际标准。
“扬眉吐气!”徐永明说,作为参与方,沈阳机床为“S试件”检测方法提供了数据和加工经验,成为论证“S试件”国际标准的重要依据。
早在2006年,沈阳机床就开始试切“S试件”。此后,共进行了2000多次“S试件”加工实验,记录了上万组真实可靠的原始加工、检测数据,为标准的成功申请提供了重要依据。
“S试件”,看似只是一个S形的曲面,却非常巧妙地将精密零件的若干加工特征集成起来。一个试件,即可检测机床的加工精度、几何精度、定位精度、综合加工效率等。
“一句话,只要一台五轴联动机床能够加工合格的‘S试件’,那么这台机床就能安全用于复杂精密零件加工。”徐永明说,沈阳机床是国内最早把“S试件”加工、检测作为五轴联动机床出厂检验标准的企业。目前,这里出产的每一台五轴联动机床均通过“S试件”检测,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模具等行业中。
一台设备有说服力。
2023年6月,沈阳机床装配车间,随着技术专家严昊明按下启动键,7米多高的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按照程序执行加工作业……
“检测结果出来了,表现完美。”现场一阵欢呼,紧接着是长时间的掌声。
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被称为“制造机床的机床”,对生产精度要求极高。严昊明解释道:“使用机床加工零件时,机床的精度要高于被加工零件至少1个精度等级,而用于制造机床的机床精度则要再高1至2个精度等级。”
严昊明告诉记者,国际上这种大体积龙门机床,定位精度达到0.01毫米就属于精密级水平了。目前,沈阳机床的龙门系列产品都已成功跨越0.01毫米这一行业门槛。
沈阳机床自研的高端产品已肩负起生产制造重任,为市场源源不断输送高端数控机床。
严昊明坦言,虽然我们已在五轴联动机床上实现突破,但在可靠性、稳定性上与国际领先机床仍有差距,仍须持续努力。
聚焦基础元件
从源头提升机床基础能力
机床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想在高端机床上实现突破,需从基础材料、基础元件、数控系统等领域全方位发力。为此,沈阳机床沉下心、重研发,将难关逐个攻克。
就拿影响机床加工稳定性的导轨来说。“导轨,机床上最容易损耗的核心部件之一,要想机床精度长期保持不变,导轨的质量必须提升。”严昊明说。
然而,国内高硬度大层深硬轨导轨淬火技术大多只能加工长度为2米的零件,而大型龙门加工中心的导轨往往超过10米。淬火技术若无法取得突破,将直接影响导轨的性能与寿命,制约其质量提升。
为此,严昊明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成功对11米长的零件进行淬火,突破了技术壁垒。
不仅仅是导轨。大扭矩主轴转速,直接影响着机床的作业效率。从每分钟2000转、3000转,到现在每分钟6000转、8000转,沈阳机床经过大量实验,逐步攻克难关。
一项项成果背后,是创新体系的重构。
2019年,沈阳机床集团、沈机股份进行破产重整,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入主。
通用技术集团一方面投入真金白银,推动沈阳机床回归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品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起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
重整后的沈阳机床,迅速构建起基于集团三级研发体系框架的两级研发组织。在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上推广“揭榜挂帅”,技术人员自发组队,十分踊跃。这几年,沈阳机床先后攻克高精度主机设计及制造、高动态运动部件伺服驱动等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对内,积极推进科研新模式,搭建全新的创新体系;对外,则充分利用通用技术集团力量,共同攻关行业共性技术。
精密位移测量器件,被誉为数控机床“精密之眼”,这双“眼睛”,曾被国外垄断多年。
“此前,国际通用的技术路径为光栅,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效应来测量距离。”严昊明介绍,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另辟蹊径,采用“时间测量空间”的技术路径,创新研发出纳米时栅,突破了高端装备的精密位置检测难题。
徐永明表示,相对于传统技术,“时栅位移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能有效避免粉尘、油污干扰,对提高机床加工精度颇有助益。
坚持“市场为帆”
“定制化研发+场景验证”,让机床越用越好
机床,现代工业的原点。沈阳机床除了聚焦高精尖,努力补短板,还着力提质量、增效率。
“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摩擦焊专机、副车架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球笼倒立车、扭力梁双面铣等一系列专业化解决方案。”沈阳机床营销服务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成龙说。
以电池托盘为例,作为新能源汽车底盘上关键的零部件,尺寸较大,沈阳机床采用多主轴方案推出产品,实现高效加工,使用效率较普通设备提升4至5倍。
今年2月,沈阳机床再次收获来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订单,合同金额破亿元,证明了自身的实力。
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风电行业,沈阳机床与重点行业客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其研发的高精度立车产品,助力客户加工高精度风电轴承。“沈阳机床的立车产品,在加工内孔、外圆、端面、斜面、弧面时可实现‘以车代磨’,加工工件表面接触率可达80%以上,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不少重点行业客户这样点赞。
沈阳机床已与曲轴、模具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伙伴关系,提供“设备+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覆盖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制造需求。
张成龙表示,近年来,沈阳机床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突破,一是坚持“技术为要”,二是坚持“市场为帆”,“我们坚持做高端产品,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例如,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沈阳机床在产品研发、产线设计阶段就深入参与,组织专门团队开展工艺技术攻关,定制化提供工装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专属7×24小时现场服务响应,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性能优化,确保设备持续高效运转。
“‘想客户之所难,急客户之所急’,许多客户被打动,主动提出使用我们研发的新产品,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张成龙说。
眼下,沈阳机床正布局人形机器人配套领域,研发有针对性的专用高效数控机床。
从新中国第一台六尺皮带车床、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登上1960年版2元人民币的车床C620—1,到新中国第一台自动机床、新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70多年深耕机床行业,沈阳机床紧跟中国制造需求、矢志攻关、接连突破。
日前,沈阳机床发布公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达3500万元至45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振兴发展机床产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将坚持把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作为第一核心主业,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端机床装备集团,全力以赴推动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产业升级,做好“融”字文章
融合机床制造与下游应用,融合各方力量攻关共性技术……参照机床行业经验,做好“融”字文章,产业升级步伐将更加坚实
在沈阳机床采访,一个变化令人振奋。从国内首条针对钛合金加工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到新一代高精度龙门式五面加工中心,这家老企业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作为制造装备的机器,机床行业堪称“制造之基”,但我国机床行业长期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产业规模世界第一,高端产品却供给不足。
一直以来,为突破高端数控机床,机床行业下了很多功夫,但直至近几年才实现质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融”字上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融合机床制造与下游应用。
“发展国产机床,首先必须用起来。”这是不少机床人的长期呼吁。即便是沈阳机床,也遇到过从样机下线到实际使用需花费五六年寻找用户的困境。
下游用户不敢用、不愿用,本土企业无法实现技术迭代和性能提升,面对这一上下游合作悖论,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破局点。
近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联合体。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下游客户,中央企业发挥领先客户作用,明确需求特征、技术要求,开放实际应用场景与使用数据,以需求牵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沈阳机床就与不少中央企业组成了攻关“搭子”。这种以领先客户为攻关牵头人的联合研发机制,改变了我国机床行业“重样机研究、轻应用验证,样机通过验收即意味着项目完成”的局面,成功打通了机床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
另一方面,融合各方力量,攻关共性技术。
机床行业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密集型,涉及材料科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与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壁垒极高。二是资本密集型,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到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产业化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且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让长期处于“小、散、弱”产业格局的机床行业一提进军高端数控机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中央企业的优势再次凸显。作为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责主业的中央企业,通用技术集团一手推进行业专业化整合,目前已完成对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七家企业的重组;一手加大资金投入,组建机床工程研究院,专注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
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有利于破除“内卷式”竞争,更有利于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一系列短板被逐步补齐,但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仍有不足。参照机床行业经验,做好“融”字文章,产业升级步伐将更加坚实。(人民日报记者 李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