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8月27日,我国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导弹、拦截掠海目标导弹及陆军野战防空导弹的开拓者于本水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60多年来,他深耕防空导弹研制领域,为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研制做出重要贡献。
“从无到有”勇闯新局
防空导弹需应对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目标,实现“看得见、打得着、打得准、打得狠”难度极大。但于本水认为“这个行业能保卫祖国领空,护卫国家安全,我愿意为此奋斗一生”。
1960年,于本水从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学成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二部(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投身我国防空导弹事业创建。
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不善豪言壮语的于本水平静地说。
我国防空导弹事业起步于仿制苏联“543”导弹,当时国内科技与工业基础薄弱,又逢自然灾害,仿制举步维艰。1961年,遵照聂荣臻元帅“要仿出‘543’、吃透‘543’、改进‘543’”的指示,任导弹总体组副组长的于本水,率团队在沈阳一线生产基地奋战一年,解决技术难题并学习生产工艺。
红旗三号方案报告
历经无数次演算、试验与分析,1964年“543”多发实弹打靶成功并完成生产定型,1965年“红旗一号”防空导弹仿制成功,次年完成生产定型,实现我国地空导弹从无到有。此前,于本水所在团队已启动“543”改进方案论证,提出“红旗二号”小改与“红旗三号”大改方案,他主要负责“红旗三号”总体方案。1965年“红旗三号”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1967年5月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红旗三号”定型,成为我国首型可拦截SR-71高空侦察机的防空导弹,于本水在相关技术突破中贡献卓著,“为国家研制先进武器装备”的梦想初步实现。
“近快战法”克敌制胜
于本水家中珍藏的《英华大辞典》,背后有着特殊意义。1962年,敌对势力企图获取我国战略情报,9月我国空军导弹部队首次用防空导弹击落U-2高空侦察机,但U-2很快学会机动逃逸,制导雷达一开机便逃出杀伤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受命解决难题,以于本水为课题负责人的团队开启昼夜攻关。
当时全国仅2台电子管计算机,人工计算一条弹道最长需21天。于本水鼓励团队:“外国人可以嚼着口香糖对着计算机做,我们就用脑子、花心血!”团队日夜钻研,精准完成杀伤区和发射区仿真计算,拿出“近快战法”方案。1963年11月1日,地空导弹二营用该战法击落敌U-2飞机,此后该战法在部队推广,敌U-2不敢再轻易侦察骚扰我国。于本水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奖品便是这本辞典,他视其为捍卫国家领空的见证。
被击落的U-2飞机残骸
成绩面前,于本水保持清醒:“防空是永恒的课题,有矛必有盾。绝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高枕无忧,斗争永无休止。”20世纪80年代初,超低空突防成为战争新样态,他肩负第二代防空导弹总体设计重任。当时有人提议进口国外导弹,于本水严肃反驳:“中国是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鸡、下鸡蛋,自主研发能力是买不来的。”他建议研制机动性能好、反应时间快、机动过载大、抗干扰能力强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该建议被采纳并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82年,相关型号导弹飞行试验中出现异常振动,于本水凭经验判断是发射筒盖形变引发共振,建议更换“帽子”,试验最终圆满成功,基地总工程师称赞不已。
自主创新永无止境
于本水认为:“对于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师来说,基础创新非常重要。武器研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系统设计师的大脑就像一个‘创新加工厂’,要善于抓住要害,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1984年于本水与试验队一起研究遥测数据
随着我国低空超低空反反舰导弹研制启动,防空导弹作战目标转向反精确制导武器,年届六旬的于本水又承担起第三代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先后任舰空导弹系统副总师和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陆转海”“黄牛下水”工作极具挑战性,涉及领域广、技术指标高。于本水强调:“研制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总体与各分系统协同一致,形成集智攻关的合力。”
从弹上零部件质量控制到全弹试验,于本水都一丝不苟全程参与,其“严慎细实”作风影响整个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团队攻克数项重大关键技术,相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心系航天甘为人梯
作为二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博研究生授予点的发起人和带头人,于本水高度重视航天人才培养,将发现、使用、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培养了10名硕士、7名博士、3名博士后,多数学生留在二院,早期学生已成为防空导弹领域栋梁。
2000年于本水与试验队一起阅读试验数据
在学生眼中,于本水既是“严师”也是“慈父”。他常让学生到家中汇报论文,到饭点便点外卖与学生共享,夫人朱小泉还教学生弹琴唱歌,师生关系温馨。2004年5月1日,70岁的于本水本可退居二线,却仍赴试验基地帮年轻科学家处理问题,基地年轻人为他准备蛋糕庆生,他笑着说“想尽力帮帮年轻人,也想确保当时的实验成功”。
于本水讲述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技术
即便到了鲐背之年,于本水仍心系航天事业,思考防空导弹未来发展方向,发挥“核心智囊”作用,为科研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建议。退休后任高级顾问的他,计划忙着“远望、救急、把关、育人”四件事,并希望防空导弹向“弹族化+智能化”发展,还鼓励年轻航天人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使命。
2024年9月,二部党委书记探望病重的于本水时,朱小泉转交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将二人100万元共同储蓄用于支持单位鼓励青年创新创业。此前几年,于本水已与家人商定捐赠方案,身体好转后,他坐着轮椅仔细阅读基金管理制度材料,高兴地表示同意。
“我的一生就是干了一件事,就是从事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我这一辈子干这事,是无怨无悔的。”于本水用一生践行护国领空的梦想,以不懈奋斗推动科研创新,凭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他生前最后的愿望,是盼年轻一代航天人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建成航天强国。(光明网记者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