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批别开生面的微短剧正在悄然兴起——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套路,而是将镜头对准《永乐大典》、敦煌壁画、大运河镇水兽等传统文化符号,掀起了一股“非遗短剧”创作热潮。
《重回永乐大典》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开创了古籍经典题材先河;《祈安澜》通过镇水兽“蚣蝮”的奇幻设定,串联起文物守护与神话传说;《舞动敦煌》则创新性地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转化为动态影像,开创“舞蹈+短剧”的全新艺术形态。
非遗短剧的兴起并非偶然。一方面,政策扶持为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北京市广电局的视听发展基金等,都为非遗题材短剧提供了展示平台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红果等短剧平台的用户基础和技术优势,为传统文化表达提供了更轻盈、更现代的传播方式。
不久前,竖屏短剧《傩戏》上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数据表现,成功吸引了“Z世代”的关注和喜欢。制作团队在深入研究了各地傩戏的表演特色后,再从中提炼出精华元素进行创新转化。用年轻人熟悉的“打怪升级”名场面逻辑重构传统文化表达,将傩戏从“文物”变成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态“文化IP”。《傩戏》采用“去文物化”创新策略,让非遗从“博物馆叙事”转向“社交货币”,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在短视频席卷全球的时代,《傩戏》的爆红绝非偶然,如何复制这一模式,让更多非遗实现“活态传承”?近日,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设立“万象短剧”计划,第一期的就定为非遗民俗文化专场,明确剧情需以非遗/民俗为主元素,唢呐文化、萨满文化、秦腔、昆曲、越剧、武当武术、瓦猫、英歌舞、霹雳布袋戏等均在建议选题方向之内。这一计划的推出,无疑将丰富短剧创作的题材,激励短剧题材创新,推动行业内容多元化发展。
可以说,对于短剧市场而言,万象短剧计划的出现是一次重要的价值升级,将引领行业的内容升级,为短剧市场开辟了一条 “有文化、有温度、有深度” 的发展路径。让短剧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也能拥有更长远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更多创作者以非遗为元素创作有文化的短剧,也有让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大众情感产生更广泛的连接,为非遗的创新传承提供动力。
非遗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文化和精神的财富。非遗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关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近年来,在新媒介的助力下,“非遗”逐步突破小圈层,被更多人看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红果短剧、抖音为代表的短剧和短视频平台,凭借门槛低、传播范围广、娱乐性强等媒介优势,为“非遗”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为非遗技艺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有力推动着“非遗”持续升温。《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新增超2亿条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同比增长31%,累计获赞113亿次。新的媒介平台,让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通过镜头被记录、被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为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非遗被更多人看见,更多人喜爱,令人振奋。非遗短剧的价值远不止于 “让更多人看见”。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为非遗找到新的表达形态,让它与当代人的生活建构更紧密的联系,让文化传承真正落地到大众生活中,更为重要。
非遗传承之所以面临挑战,就是因为它在传统语境与当代生活的衔接中存在断层,难以完全适配现代人快节奏、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也缺乏能让大众深度参与的载体。改变这种传承困境,要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被观赏”的文化符号,成为“被使用”的生活元素。因此,为非遗找到新的表达形态的核心,本质上就是为其搭建传统基因与当代需求的桥梁。
而推出“万象短剧”计划,让非遗从舞台表演变成大众可参与的文化创作元素,既保留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又实现传播方式创新,与将苏绣纹样融入服饰设计、把传统榫卯结构转化为儿童益智玩具等有异曲同工之效,都在于让非遗真正“活”在现代人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中,传承才能从“被动保护”变为 “主动热爱”。当更多非遗元素以短剧为载体,走进年轻人的手机屏幕、社交话题与情感世界——或许是昆曲的婉转唱腔成为短剧里的情感伏笔,是武当武术的招式设计成热血名场面,是瓦猫的吉祥寓意化作剧情里的温暖符号——非遗便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是能与现代人对话、共情、共创的“进行时”。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静态的“保存”,而是动态的“延续”。期待在平台的激励下,涌现更多《傩戏》这样的优秀短剧,以包罗万象之姿,继续刷新着大众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认知。如此,非遗也将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舞台上的表演,而是成为年轻人社交分享时的 “文化谈资”,日常生活中的“美学灵感”、精神世界里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的根脉也在无数人的热爱与参与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