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片试验田位于
中国农业科学院昌吉综合试验基地
是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重要示范区域
2024年,这里被确立为智慧农业试点
承担着棉花高产与智能化管理的前沿探索任务
今年,试验基地重点展示了9个棉花品种
包括4个特早熟品种和5个早中熟品种
“中棉113”作为代表性品种
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的特点
该品种生育期仅为115-118天
衣分高达45%以上
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
过去,新疆传统棉花种植
采用“矮密早”的种植模式
即通过矮化植株高度
增加单位面积种植密度
促进早熟来实现稳产
随着对棉花产量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宋美珍团队
在多年试验基础上
提出并推广“宽早优”种植模式
(行距拓宽、棉花早发早熟、原棉品质优良)
并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创新升级
发展出“高光效群体优势调控技术” 模式
通过科学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
改善棉株生长的空间环境、
增加群体立体采光能力等方式
不仅有效增加棉花的结铃空间和成铃率
在实现增产的同时
更有利于水肥药精准调控和机械化作业
做到了早熟、高产、稳产、优质、节水、简化的协同提升
这一技术模式在新疆已推广十余年
通过系统集成和标准化提升
进一步优化了棉花群体结构
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增强了棉株抗逆性
为了推进智慧棉田建设
基地采用“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建立高产样板田
对棉花生长性状进行数字化采集
构建大模型基础数据库
第二步将高产管理经验与智慧决策系统模型相结合
实现“模型指令+专家判断”的协同决策
第三步将成熟决策管理系统投入生产应用
为农户提供可操作的智慧管理方案
从依赖经验到数据驱动
从人工干预到智能调控
智慧棉田正在重塑新疆棉花的生产方式
未来,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持续完善
新疆棉花产业还将书写更多
关于“科技丰收”的新故事
记者
宋雅娟 田新宇
剪辑
赵羽彤(实习) 焦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