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方寸屏幕“掌控”万亩良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方寸屏幕“掌控”万亩良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3 10:09

  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西夏格庄村大棚里的羊肚菌。张进刚摄/光明图片

  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的植保无人机在对小麦进行管护。张进刚摄/光明图片

  青岛一家智慧农业产业园内,工人在察看番茄的生长情况。张进刚摄/光明图片

  青岛一处设施农业大棚里种植的樱桃番茄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清晨,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的一处茶园里,社区工作人员小李点开了手机里的“智慧农安”App,GPS定位系统自动落点,经过采芽、拍照等一系列流程,实时生成“电子封条”,样品从田间到实验室全程可追踪。这是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寻常的一幕场景。

   青岛所辖10个区市有7个是涉农区市,农业农村面积占全市陆域面积80%以上。近年来,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青岛在农业智慧平台建设、智能农机装备提升、数字农业发展、生物育种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构建起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农业农村各领域发展成果显著,多县市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为新时代“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一份生动的答卷。

  数字为媒,大数据中心实施远程监控

   “1号出菇棚温湿度异常提醒。”上午9点多,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显示屏显示,位于平度市蓼兰镇的数字农业示范园区的蘑菇大棚生产技术指标有异常,中心工作人员立即提醒园区技术人员查看大棚生产情况。与此同时,园区里的技术人员也在监管屏上发现了提示,第一时间启动了大棚内的轨道式喷雾机器人,并增加大棚通风时间。不多时,温湿度指针回落。

   上述远程监控功能,是青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的功能之一。

   2023年7月,国内领先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在青岛启用。站在大数据中心显示屏前可以看到,8060多万条涉农数据在实时跳动,1300多个“菜篮子”生产基地的监控画面同步更新……这个大数据平台,具备服务、保障、决策、管理、调度、指挥等六大功能,可实现全市“三农”工作“一图速览、一屏统管、一键直达”。

   “点击进入这个智慧畜牧板块,全市畜牧养殖主体备案情况都在屏上,还可以实时播放各个养殖场的画面。”说着,工作人员点击了青岛莱西市万福青山猪场,画面里小猪的养殖过程清晰可见。“以前巡查靠两条腿,现在一只鼠标就能‘跑’遍全市!疫病苗头早发现,市民‘肉案子’更踏实。”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这个大数据中心的所有涉农数据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互联互通,以及数字农经、智慧畜牧、质量安全等1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的灵活应用。5900余家农业生产主体、1600余家农药经营主体、6万余个养殖主体和80余家镇级农产品快速检测站现已纳入平台监管。该中心还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五级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系统。

   “我们把大数据中心形象地称为‘青农云脑’,因为它集成了多年来青岛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的要素和成果,真正发挥出‘数字大脑’的功用,打通了数字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瑞先说。

  除了大数据中心,青岛还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技术,目前已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6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和139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农业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技术驱动,一大批先进农业装备解锁应用新场景

   走进青岛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大院,整齐排列的拖拉机、收割机一眼望不到头。

  在大院的中间场地上,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正站在花生收割机前跟农机手们讲操作要领,布置即将开始的花生采收;大院一侧的平房教室里,大疆无人机“飞手”培训班正在上课,学员考试合格之后,就能拿到无人机操作上岗证。

   “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引入植保无人机,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前一人一天可喷5亩,现在植保无人机一天能喷1000亩;以前每亩人工成本50元,现在每亩仅需2元钱。”姜永战告诉记者。

  在合作社大院里面,还陈列着两组高大的设备。“这是我们组装的粮食烘干机,每台一天能烘干粮食1000吨。”姜永战介绍,粮食从地里收割脱粒后,不落地直接进行自动筛选、烘干,可以避免自然晾晒中连阴天气造成的粮食霉变,也能避免道路晾晒造成的污染和损耗。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袁瑞先说,目前,青岛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1.6%。北斗导航翻耕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绞盘式喷灌机、移动式粮食烘干机等一大批先进农业装备被广泛使用。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提升了青岛的农产品综合保障能力。

   临近中秋,在凯盛浩丰(莱西)智慧农业产业园的玻璃温室里,放眼望去,一片片新定植的番茄透着浓浓绿意。

   “我们的温室顶部装了一种特殊的玻璃,透光率达91.5%。自然光均匀地照进来,可保证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另外配合幕布系统,可实现自动遮阳、自动降温等精准操作。”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民介绍说。

  技术加持让生产更高效。以番茄品种“樱桃番茄”为例,按照凯盛浩丰的日光温室种植模式,亩产20吨,一年有9个月可以采摘,产量是传统温室的6至8倍。目前,这种生产模式已在安徽凤阳、陕西富平等地得到了复制推广,相关技术辐射带动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设施农业发展。

  日新月异的现代设施农业项目,解锁了一个又一个应用新场景。数据显示,青岛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已达53.7万亩,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647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有效保障了重要农产品全年稳定供应。目前,青岛重要农产品综合保障能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AI赋能,五大种业均培育出单项冠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青岛以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为目标,出台了统筹“大种业”发展的《青岛市种业促进条例》,创设“拨改投”种子金,在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林草等五大种业门类均培育出单项冠军,持续推动种业突破与升级。

   “一把尺子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这句顺口溜,曾是传统育种方式的写照。而在山东极智生物科技公司,用一排排基因测序仪和算力服务器来完成的AI(人工智能)育种则完全颠覆了传统,呈现出满满的“科技感”。

   “简单来说,AI育种是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和精准育种算法模型等技术相结合来完成的,它加快了人类从‘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的转变。”极智生物创始人焦成智告诉记者,他们搭建的这套全链条AI育种体系,实现了高效、精准的智能设计育种,可将传统的育种周期从8~10年缩短至2~3年,育种成本降低80%以上。

   在公司展台上,记者惊奇地发现了几包蓝色和紫色的麦粒样品。

   “这些都是AI育种产品!相较于普通小麦,彩色小麦营养价值更高。”焦成智拿起一包紫麦样品说,“虽然我国小麦产量世界第一,但能做面包的高筋小麦因为亩产低、种植少,大量依赖进口。这种紫麦就属于高筋品种,指标不输进口小麦,目前亩产达650公斤,接近国内普通小麦的亩产水平,若大面积推广种植,有望打破高筋小麦的进口依赖。”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的青岛康大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肉兔良种繁育和加工出口基地,其兔肉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肉兔良种匮乏,肉兔良种始终被国外垄断。”康大集团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刘永需告诉记者,为打破国外对优良种质资源的垄断,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于2011年培育出国内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大1、2、3号肉兔配套系,2024年又培育出我国首个麻色肉兔配套系,填补了行业空白。

  即墨区移风店镇是青岛市着力打造的“国际种都产业集聚核心区”,该园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种业全产业链发展为路径,着力打破种业研发、生产、服务等各环节障碍,推动一批批“明星品种”持续领跑全国。如今,该园区企业年种子销售额已突破3亿元,出口覆盖亚欧美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蔬菜种子研发中心和繁育中心。

  智慧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巨变,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青岛已带动形成了8条百亿级和15条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67家,农产品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 刘艳杰 朱楠)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福建:渔船进港人员上岸 应对台风“桦加沙”

  • 丰收的喜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