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设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展现中国基建的智慧与力量;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海底公路隧道——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高铁金塘海底隧道目前正在全力建设……一项项世界级的超级工程落地中国,一个个不断被攻破的工程技术难题,聚焦了世界目光,中国的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
2025年10月13日,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将在上海世博中心盛大启幕。大会将聚焦“工程塑造绿色未来”这一时代命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大会还将充分分享中国的工程实践成果和经验,为全球工程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完美蝶变,成为世界领先工程技术强国
2024年4月,世界隧道大会在深圳召开,作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会议,吸引了全球3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会上公布了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来自中国的大瑶山隧道、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等9项工程入选,中国是入选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此次评选展示了中国在隧道技术工程行业的雄厚实力和非凡成绩,标志我国已经从隧道工程技术的追赶者到变为领跑者。
隧道及地下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我国隧道建设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建成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深中通道等世界级的标杆工程,在水下沉管隧道、盾构隧道、超长隧道建设等方面跻身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建成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超过5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长期从事隧道工程的专家严金秀受邀参加此次大会,她说道,“从高原铁路到城市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我们以创新的勇气和务实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工程师们始终秉持造福社会的初心,让工程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民的需求。”
桥梁工程也是工程建设领域技术含量很高的组成部分。贵州省花江峡谷大桥被称为世界第一高桥,同时也是世界山区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悬索桥;安徽丹昆特大桥全长164.85 公里,其长度是美国庞恰特雷恩湖桥的4 倍,至今保持吉尼斯世界纪录,堪称 “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该桥不仅以世界第一长度震撼世人,更以“以桥代路”的智慧平衡基建与生态,用毫米级精度攻克地质难题,展现中国从桥梁追赶到引领世界的逆袭之路。近年来,中国造桥技术不断刷新多项纪录,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持续推动交通强国建设发展。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工程建设技术同中国高铁品牌一样逐步走出国门。孟加拉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铁路项目由中国中铁承建,期间攻克了多个高难度建设难题,其优秀经验被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与中国对外承包商会作为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全长19.2公里,被誉为中亚地区第一长隧道,荣获国际市政工程协会“特别国际优秀奖”;“黄金大通道”中老铁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等项目,让中国工程技术真正做到了“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
突破技术挑战,藏在工程里的科技密码
当前,以“中国隧道”“中国桥梁”“中国装备”等一系列中国工程建设品牌,成功树立了国家形象的新名片、全球建造的新典范,而这些中国工程建设品牌走向世界,最核心原因是拥有一个个中国科研团队和自主创新技术引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认为,工程师群体始终秉持着一种独特的职业精神,他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漫长而复杂的工作中展现出坚韧与智慧。他们注重团结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共同应对城市发展当中的系统性挑战。他们追求精益求精,以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品质,始终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群。
中国隧道工程技术进步重要一环来自中国盾构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中国隧道工程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设备支撑。回顾过往,中国盾构机技术起步较晚,2002年,中国中铁成立盾构机研发项目组,开启了中国盾构研发的新征程;2008年,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在河南新乡下线;2015年,世界首创的马蹄形盾构下线,异形盾构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国内首台直径15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下线;2021年,研制的世界首台全断面竖井硬岩掘进机在浙江宁海贯通;2023年,研制的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下线,应用于意大利高速铁路项目,能耗相较传统盾构降低20%;2025年,研制的15.7米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帕蒂加朗号”,成为我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盾构机技术的创新实力,也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如今,中铁装备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连续13年保持国内第一、连续8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产品遍布国内各地,远销意大利、德国、新加坡、韩国等3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绿色未来,工程建设全面向智能化迈进
老一辈桥梁人员一直都拥有建造世界上最好的桥、最难的桥的梦想。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自觉有幸在改革开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历建造了港珠澳大桥。他希望我们国家有越来越多的桥梁达到世界一流桥梁的标准和水平。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数据化的时代,他深刻意识到,“聪明的车需要智慧的路”,只有把土木工程和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从人工开挖到机械建造时代,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建成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界级的标杆工程,在水下沉管隧道、盾构隧道、超长隧道建设等方面跻身世界前列。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隧道建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迈进,中国工程建造能否一直领跑,这是摆在中国工程技术团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对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发展智能建造对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意义重大,也是实现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必然路径。要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智能建造是必然选项。目前,我国桥梁建设行业在智能建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研发70米水下作业的智能取土机器人、钢桥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等众多“智造神器”,为后续发展智能建造提供有力的支撑。
面向未来,中国将建设超深超长、超复杂的隧道工程和桥梁工程,要加快智能建造技术的创新突破,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行业的深度结合,积极发展智能建造、智慧运维,打造世界一流工程。(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