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依托四川省工业软件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试点项目,通过“破壁、融合、跃升”路径,有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实现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同频共振,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育人新模式。
破壁:构建动态适配机制
学校积极构建“需求—案例—平台”动态适配机制,打通产教协同的关键节点。依托省级产教融合试点项目,与四川长虹等头部企业共建“工业软件测试”等5个聚焦行业前沿的“微专业”。通过“数智技术讲堂”“工业软件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论坛”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实时收集整理、分析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技术需求同向同行。
学校创新“问题案例—训练项目案例—产业产品案例”三级递进案例库建设模式,将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与实训项目。
学校强化“平台支撑”,将产业基因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联合共建省级“工业软件虚拟仿真中心”,并自主研发软件项目开发与实践平台等核心载体,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的同步迭代。学校依托动态适配机制有效破解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难题,为产教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合:打造闭环育人体系
在动态适配机制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构建“产业问题驱动、能力递进培养、平台资源支撑、机制协同保障”的闭环育人体系,积极打造“三库四平台五机制”框架,锻造学生的卓越工程能力与创新素养。
“三库”筑基。学校通过“三库”贯通,构建能力培养的“资源纽带”,以“问题案例库”汇聚产业真实挑战,“训练项目案例库”搭建能力进阶阶梯,“产品案例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与成果转化能力。
“四平台”赋能。学校推动“四平台”协同,构建覆盖能力培养全链条的“实战演兵场”以“程序设计在线评测平台”夯实基础,“软件项目开发与实践平台”锤炼综合工程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在线评测平台”培养质量保障意识,“工业软件虚拟仿真中心”开展专业领域高复杂度场景模拟训练。
“五机制”护航。学校依托“五机制”联动,形成驱动体系高效、稳定、可持续运转的“制度引擎”,以“产业需求转化机制”确保方向不偏航,“能力图谱迭代机制”使培养标准与时俱进,“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深度整合双方资源,“多元评价机制”全面衡量学生成长,“专业方向调整机制”保障育人体系快速响应产业变革。
学校闭环育人体系破解了工程教育产教融合不深、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痛点,推动专业建设系统性升级,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等全方位与产业需求对接,提升育人质效。
跃升:打造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育人成效显著。该范式在工业软件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工程专业,特别是技术迭代迅猛的“新工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系统方案。学生工程能力显著跃升,在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八轮总榜”中学校位列第67位;专业建设活力迸发,8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9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
西南科大通过工业软件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机制破壁垒、以体系促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学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深度融入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智能化升级,有效缓解了当地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积累的解决方案助力工业软件生态建设,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同时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可推广经验。
新征程,新机遇。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推动教育与产业更深度融合,共绘创新图景。(作者:祝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