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4月下旬,据相关网站报道,美国雷神(Raytheon)公司宣布,其低层防空反导传感器(LTAMDS)正式进入生产阶段,这标志着美国军用雷达现代化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美军新一代雷达典范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快速演变,空中威胁呈现出多样化、高速化、隐身化的趋势,传统地面雷达在探测和跟踪这些新型威胁时逐渐力不从心。在此背景下,美国陆军提出了研制新一代先进地面雷达的构想,旨在打造一款具备卓越性能的防空反导雷达,以满足未来作战的严苛需求,LTAMDS雷达的概念应运而生。2017 年,美国陆军正式启动了LTAMDS雷达的研制项目,由雷声公司负责。
2019 年,雷声公司成功研制出LTAMDS雷达的首批原型机,并交付美国陆军进行初步测试。这些原型机在设计上充分融合了前期研发的各项关键技术,采用了紧凑而高效的结构布局,以适应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快速部署和灵活运用。2019 - 2023年期间,美国陆军联合雷声公司对LTAMDS雷达原型机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测试工作。
在多次实弹测试中,LTAMDS雷达对高速飞行的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目标展现出了卓越的探测和跟踪性能。即使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下,它依然能够稳定地工作,准确地捕捉到目标的踪迹,并将目标数据及时、准确地传输给后续作战系统。这些测试结果表明,LTAMDS雷达在性能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最初的设计预期,具备了应对多种复杂空中威胁的能力。
氮化镓技术“加持”
LTAMDS雷达主要由一个主阵列和两个辅助阵列构成,这种布局设计是其实现 360°全向探测的关键。主阵列位于雷达的前端,是整个雷达系统的主要探测单元,承担着对前方空域目标的高精度探测和跟踪任务。它由大量的氮化镓(GaN)收发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以紧密且有序的方式排列,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氮化镓技术的应用使主阵列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的特点,能够发射出强大的雷达信号,并且对微弱的回波信号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从而大大提升了雷达对远距离目标的探测能力。
两个辅助阵列对称分布在雷达的后端,它们与主阵列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全空域的覆盖探测。辅助阵列同样采用了氮化镓收发模块和有源电子扫描阵列技术,虽然在规模和探测精度上可能略逊于主阵列,但在补充探测盲区和增强全向探测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当目标出现在主阵列的探测盲区,如雷达后方或侧后方时,辅助阵列能够及时捕捉到目标信号,并将目标信息传输给雷达的数据处理系统。通过这种多阵列协同工作的方式,LTAMDS雷达实现了对 360°全空域探测,确保不会出现探测死角。
LTAMDS雷达的各部分通过相关的软件算法和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深度融合和高效协同。当雷达发射信号并接收到目标回波后,主阵列和辅助阵列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会被迅速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在数据处理中心,首先会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噪声干扰和无效数据,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然后利用信号处理算法对回波信号的幅度、相位、频率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以确定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等参数。
在目标识别阶段,LTAMDS雷达运用了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大量已知目标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了丰富的目标特征库。当接收到新的目标回波数据时,算法会将其与特征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和匹配,从而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目标的类型,如飞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无人机等。这种目标识别方式大大提高了雷达在复杂多目标环境下的目标分类和识别能力,减少了误判和漏判的概率。
在多目标跟踪方面,LTAMDS雷达采用了多目标跟踪算法,能够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稳定的跟踪。该算法通过对目标的运动轨迹进行实时预测和更新,结合新接收到的目标数据,不断调整跟踪参数,确保对每个目标的跟踪精度和连续性。即使在目标出现机动、遮挡等复杂情况下,多目标跟踪算法也能通过合理的算法优化和数据融合,保持对目标的有效跟踪。(兰顺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