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慧

俯瞰马儿庄村。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然而,村里却是另一番光景——金灿灿的玉米垒满院落,在阳光下泛起光;三轮车载着饲粮赶往圈棚,成群的滩羊大快朵颐……
“粮满仓、羊满圈,这景象放在20多年前,谁敢想?”乡村的丰收景象,勾起了马儿庄村党支部书记关尚锋关于黄沙逼人的记忆。
马儿庄村所在的盐池县,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其典型的气候特征。曾经因过度放牧和滥垦滥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
“起沙子时,沙丘一夜之间与房梁齐平,吃个饭碗底都是沙,动不动就把羊圈和耕地埋了。”关尚锋告诉记者,为了活下去,村民不断寻找高地势四处安家,“因为风沙,很多人前前后后搬了三次家”。
出路在哪儿?
2002年,盐池县率先在宁夏实行封山禁牧。消息传来,村民担心生计就此断掉:“不让放牧,羊吃什么?”“不挖甘草,钱从哪来……”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说利弊。在“沙进人退”的现实面前,大家松了口,与其坐视良田变荒漠,不如换个路子走一走。
不久后,草场封闭、羊群进圈,传统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终结。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到户,家家都承担着柠条种植的任务。干旱的土地上,村民合力拉水灌溉、精心管护,柠条林在荒沙中扎下根。
另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以前滩羊吃天然草、喝苦碱水,肉质紧实、风味独特。如今舍饲圈养,品质会不会下降?保护生态、保住盐池滩羊金字招牌,如何双赢?
马儿庄村主动“出击”。村子引入企业,以“合作社+企业+高校+农户”的思路,利用本地玉米、柠条、甘草等饲草,研制出科学配比的滩羊专用饲料,建成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饲料厂,产品销往周边70多个村子3000多个养殖户。“从营养搭配看,几乎一比一复刻天然草料,羊肉品质好得很,圈养滩羊吃出了放养肉质。”村民牛天水笑着说。
滩羊品质有了保障,咋样卖上好价钱?马儿庄村又迈进一步。2019年,村子和企业合作建设绿色无公害滩羊肉集散中心,采用“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公司统一对滩羊肉进行分割、冷藏保鲜、冷链配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散养的羊也不怕贩子压价,养成二毛羔子就地出手,价格还比市场高。”牛天水告诉记者。

马儿庄村养殖户正在喂养滩羊。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村子年收购、加工、销售滩羊约5000只,产值490万元。“曾经养家糊口的营生,如今成了富口袋的产业。”关尚锋很是欣慰。
这边是羊儿满圈,那边的庄稼活儿也没落下。不过,种植方式发生了大变革: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靠天吃饭”一去不复返!
马儿庄村有一万多亩耕地,多年前修建的扬黄工程引来黄河水,解决了三分之二土地的灌溉,剩下的因风沙侵袭而撂荒。长期大水漫灌带来的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高温天气下玉米旱死的现象时有发生。
2017年,马儿庄争取到国家农发项目,对全村1.07万亩耕地进行高效节水、土地平整、水肥一体、自动灌溉、农田防护、农田道路升级等工程改造。同时引入社会化托管公司对灌区所有农田进行统一品种、耕作、水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村民真正当起了“甩手掌柜”。
“以前大水漫灌,家家户户要扛锹、排队、守夜灌水,现在‘指尖一点’就搞定了;过去灌多灌少全凭经验,现在讲究精打细算每滴水。”关尚锋说,全村耕地单次灌溉用时由过去的15天变成6天,灌溉管理仅用工11人,效率大幅提升。
“养100多只羊、种100多亩玉米,我们两口子完全顾得过来!”在村民杜荣看来,自从有了高标准农田,种地倒成了件轻松事!“播种、除草、收割都是机械化,我们腾出精力养羊,多挣份儿收入。村上70多岁的老人还种着地呢!”
采访中,村民们告诉记者,滴灌的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大水漫灌,不仅生长周期变短,玉米颗粒也更饱满,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000斤提高到1800斤。全村500多名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每年增加务工收入超千万元,还支撑了滩羊养殖发展。
从当年被风沙逼得四处安家,到如今绿了家园、富了口袋,马儿庄村的脱胎换骨折射出数十年来中国西部乡村生态变迁,也带给这片土地深刻启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关尚锋说,如今,“春有忙种秋有丰收”成了马儿庄村引以为傲的惬意幸福。下一步,村里打算把村部闲置房改造成老年食堂,为村民再添一份获得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8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