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与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课程与教材的智慧化、数字化改革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普通昆虫学是涉农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该课程面临数字化建设滞后、实验教学资源匮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破解这些难题,聊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潍坊学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组织包括山东省教学名师、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在内的15位骨干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普通昆虫学》与《普通昆虫学实验》两部数字教材,并依托智慧树、超星等国家级智慧教育平台,建成全国共享的智慧课程。通过系统化改革,回应时代需求,实现课程与教材同向、同频、同步升级,探索出一条教材与课程一体化的改革路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性教学成果。
聊城大学普通昆虫学教学团队刘守柱副教授表示,团队创新“素养为基、能力为要、数智共融”三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其中,将“素养为基”融入思政元素与“三农”情怀,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以“能力为要”为导向,能够突出实践性、操作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数智共融”为支点,可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教学生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深度应用。
此外,基于成果导向教学(OBE)等教育理念,团队形成了“云书复习、视频学习、测试检验、要点讲解、动手实操、提问讨论、课程思政、知识拓展、反思评价”的九步融合路径,延长学习时间、拓展学习空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从寻找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契合点”,完善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线”,到拓宽课程教学协同的“覆盖面”三个层次,有机嵌入思政要素,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保障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聊城大学普通昆虫学教学团队成员孙晓介绍,具体做法包括:注重“因时而进”的理想教育,涵养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注重“因势而新”的知识传授,增强专业自信,树立学习标杆;注重“因事而化”的能力培养,提升自我管理与实践能力;注重“爱与温度”的课堂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促成自主成长;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训教学,提升科技创新素养,激励学以致用。
目前,项目在国家级与区域级平台已初显示范效应。智慧课程与数字教材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约140所高校,成为高校共享的重要资源。
聊城大学普通昆虫学教学团队王桂清教授表示,数字教材《普通昆虫学实验》受到教育部教材指导委员会成员的高度评价,成为昆虫学实验教学的示范性教材。同名的课程在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形成良好扩散效应。通过“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闭环,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参与科研、竞赛及升学的比例显著上升,十余所高校共同推广的成果惠及近万人次学习群体。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涌现出多支在省部级评选中获奖的团队与个人,积累了可复制的教改经验。
展望未来,聊城大学将联合共建单位持续优化“智慧课程+数字教材”生态,深化AI助教、知识图谱等智能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更多课程迈向“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以致用”的智慧教学新阶段。在区域协同方面,将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深化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跨校协作,促进教学资源互通共享,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学科、专业和地区,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此次改革不仅显著提升了课程质量,也在教育治理、师资建设与数字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范式。通过区域协同与跨校共享的教学改革模式,聊城大学与各合作单位推动的教学创新,正成为“强农业、兴人才、促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全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