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皖东,层林尽染。某驻训基地硝烟未散,战术训练正酣,装甲集群碾过的履带痕迹在黄土地上勾勒出备战姿态。与这片火热练兵场相映成趣的,是数公里外一座窗明几净的 “战地诊室”——融通医疗健康苏州一〇〇医院前置保障点。自9月21日正式启用以来,这支由9名多学科骨干加按需轮派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医疗队伍,以创新的 “基地式、前置式、伴随式、潮汐式、接力式” 五位一体保障模式,将优质医疗服务精准送达演训一线,为驻训官兵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成为练兵场上最温暖的 “健康灯塔”。
闻令而动:把诊室“搬”到战位上
“从营区诊室到战位帐篷,卫勤保障必须跟上打仗节奏!” 医疗队队长张罡在野战医疗区展开仪式上的话语,字字铿锵,道出了此次保障任务的核心要义。
为响应“部队练到哪里,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的号召,医院党总支将前置保障点建设作为落实融通集团 “两融入”“两嵌入” 要求的关键举措。前期,院领导带队深入驻训部队调研,与训练基地及卫生机构精准对接,摸清官兵在野外驻训中高发的训练伤、皮肤病、口腔疾病等健康需求。通过与所在地县级龙头医院建立医联体协作关系,开辟“挂号、就诊、检查、住院、手术”五优先绿色通道。仅用一周时间,便依托所在地乡卫生院完成诊室改造、设备调试、药品储备等筹备工作,构建起“前方接诊、后方支撑、军地联动”的保障格局。
9月21日清晨,苏州一〇〇医院门诊大厅前,气氛庄重热烈。9名医疗队员身着训练服,胸佩党徽,精神抖擞地列队肃立。院长程瑞斌将一面鲜红的队旗郑重交到医疗队长张罡手中,党总支书记胡佳乐嘱托他们:“牢记为军宗旨,守护战友健康!” 随后,医疗队员登车启程,携带超声波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口腔综合治疗椅等战地适用设备,机动400余公里抵达驻训地。“没想到苏州一〇〇医院医疗队驻点野外驻训场,我们也能享受到和大医院一样的诊疗服务了!” 某旅战士小王脸上满是惊喜。
科技赋能:让健康守护“零时差”
走进保障点,醒目的“融通医疗苏州一〇〇医院前置保障点”标识熠熠生辉,与周边的迷彩营区相映成景。4个专科诊室功能分区明确,整洁明亮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骨科诊室内,朱志朋医师正手持肌骨超声仪,为一名训练伤战士精准定位膝关节炎症靶点,屏幕上清晰的影像数据为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康复科里,张翼翔、李佳敏两位治疗师默契配合,一边用冲击波治疗仪为官兵缓解腰肌劳损,一边耐心指导康复训练动作;皮肤科诊台前,阮照利医生针对野外湿热环境引发的虫咬皮炎、湿疹等病症,现场调配特色药膏,还细心叮嘱防护要点;口腔科的移动牙椅旁,徐怡颖医生专注地为战士处理龋齿,器械运转的轻微嗡鸣声与官兵的轻声致谢交织成温馨的乐章。
“依托专门开发的信息系统,我们实现了病历书写、处方开具、远程会诊全流程信息化,让后方专家‘隔空’为一线官兵保驾护航。” 张罡介绍,保障点虽占地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不仅配备了牙椅、DR、彩超等基础医疗设备,还按驻训官兵常见伤病需求,储备了充足的药品耗材,整齐排列的药架如同待命的 “医疗方阵”。对于需要进行CT、磁共振等大型检查的官兵,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30分钟内即可对接县龙头医院,实现“小病就地解、大病快速转”。某部军医张振国感慨道:“过去后送一名骨折伤员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如今训练伤在保障点就能实现‘就地治疗’,部队机动训练的节奏一点也没耽误!”
昼夜坚守:把温暖送进帐篷里
“医生,我这肩膀训练后疼得抬不起来,明天还有战术考核,您能帮我看看吗?” 深夜11点,保障点的灯光依然明亮,某连战士小王捂着肩膀推门而入。正在整理病历的康复科治疗师张翼翔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起身迎了上去。经过细致查体,小王被诊断为肩关节训练伤,张翼翔随即为他进行手法松解,还借着诊室的灯光示范“爬墙练习”:“每天坚持做三组,每组15次,注意动作要缓慢匀速,一周左右就能明显缓解。” 小王认真地跟着练习,脸上的痛苦渐渐消散:“白天训练任务紧,只能晚上过来麻烦您,没想到医生还在等我们,太贴心了!”
这样的夜间接诊,对医疗队而言早已是常态。自进驻以来,他们始终以官兵需求为导向,实行“驻点接诊+一线巡诊”双模式服务。白天,医疗队员背着药箱、设备深入各驻训点位,在装甲集群旁、射击训练场边支起 “战地诊室”,利用官兵训练间隙开展诊疗服务;夜晚,保障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救护车顶部的警示灯整夜亮着,成为漆黑夜色中官兵最安心的“灯塔”。10月18日凌晨1点,下士王志强在夜训中不慎坠落,导致行走困难。接到求助电话后,张罡队长立即带领医护人员赶赴现场,同时一键启动绿色通道。30分钟内,王志强便被送至医联体医院完成CT 检查,排除骨折风险后,医疗队员当场为其进行中医康复理疗。次日清晨,恢复情况良好的王志强便随连队一同踏上了训练征程。
红医传承:让党旗在一线飘扬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们医院的47名前辈临危受命,组建‘100列车医疗队’,凭借8节医疗车厢,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往返救护伤员600余人,用热血和担当诠释了‘红医精神’……”9月29日,一场特殊的“战地党课”在保障点开讲。副队长朱志朋手持一组泛黄的老照片,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医院的红色历史,在场医疗队员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医疗队集结后便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将党旗插在保障最前沿。党员骨干主动承担起夜诊、偏远点位巡诊等艰巨任务,带头签订《为军服务承诺书》,在诊疗服务中亮身份、作表率。医疗队员陆伟伟患有严重胃病,但他始终坚守岗位,每次巡诊都主动扛最重的药箱,累计行程超过800公里;康复师罗章琦把2岁的孩子托付给家人,全身心投入保障工作,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准备诊疗用品,从未叫苦叫累。
国庆当天,保障点的医疗队员与参训官兵一同举行升国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曦中冉冉升起,与远处演训场的战旗交相辉映,一名医疗队员激动地说:“能和官兵们一起为祖国庆生,看着他们在训练场上奋勇拼搏的身影,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军服务的意义。我们不仅是医生,更是守护战斗力的战斗员!” 某部指导员在参加完升旗仪式后,紧紧握住张罡的手说:“你们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治愈了官兵的伤痛,更用实际行动传递了党的关怀。这面在保障点高高飘扬的党旗,就是官兵心中最可靠的‘定盘星’!”
五位一体:为官兵健康筑牢根基
截至目前,该院前置保障点目前已门诊接诊千余人次,外出巡诊近3千人次,实施手术、康复治疗数百例,组织急救知识培训6场,发放训练伤防治手册2千余份,官兵训练伤复发率明显下降。其创新构建的“五位一体”综合保障模式,成为新时代卫勤保障服务备战打仗的生动实践样本:基地式保障依托前置点位筑牢服务根基,让常见伤病实现 “就地诊疗”;前置式保障将专科医疗资源直接送到营门,缩短服务距离;伴随式保障紧跟部队演训节奏,实现 “训练到哪里,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潮汐式保障根据训练强度动态调整医疗力量,在实弹射击、战术演习等关键阶段增派骨干;接力式保障通过军地医联体协作,构建起“前方接诊—后方支撑—跨区支援”的无缝衔接通道,确保急危重症官兵得到及时救治。
院长程瑞斌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保障模式,根据驻训部队任务需求,适时增派心理诊疗、急诊手术等专业模块力量,并与驻军集团军医院、淮安八二医院等单位建立 “接力保障链”,实现“部队机动到哪里,优质医疗服务就覆盖到哪里”。目前,第三批医疗队已完成集结,将于10月下旬携带更先进的设备进驻保障点。
当晨曦再次照亮皖东大地,训练场上的号角声如期响起。苏州一〇〇医院的医疗队员们背着药箱,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练兵一线。他们用专业的医术、贴心的服务和无私的奉献,在演训场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防线,让“为军服务” 的旗帜在训练场上高高飘扬,为部队战斗力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朱熙君 陆春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