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10月23日,2025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北京清华医学人工智能论坛在北京经开区开幕。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出席并致辞;北京经开区工委书记孔磊,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陈航,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出席。
今年,北京市发布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领域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从前沿研究、模型数据、应用场景、产业生态等4个维度部署了15项重点任务。同时,北京市依托清华大学,成立了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发中心;在北京经开区,形成了以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
为进一步促进医学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本次论坛以“智启医疗新纪元,共绘健康新蓝图”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医学院与北京经开区联合主办,设置四个分论坛和一个研讨会,汇聚全球医学、工程、政策与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围绕医学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临床实践、产业发展和伦理治理等核心议题,开展高水平交流与深层次合作。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应推动新一代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创新应用,助力中国乃至全球医疗AI的规范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
在23日上午的“智启医疗新时代”分论坛中,专家学者围绕促进医学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前沿探索进行分享。聚焦跨界融合和成果转化,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表示:“单点的突破难以撼动全局,真正的变革性力量源于深度的交叉融合。因此,我们推动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联姻’:不仅在校内打破院系壁垒,促进信息、工程、理学与医学的学者们紧密合作,组建了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更积极拓展校外合作,与包括北京经开区在内的产业高地携手,共同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临床验证的全链条创新生态。”聚焦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院长黄天荫教授建议道:“对医学生和年轻医生来说,要做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AI、理解AI,让AI成为助手。”
面向AI+仪器设备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表示,医学的变革进步离不开新仪器与新技术的“双擎”驱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强调,精准外科是以病人获益最大化为终局目标的系统工程,他以智能精准肝胆手术规划系统等为例,具体介绍精准外科工程化技术体系的建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执行院长刘洋表示,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医院的潜力巨大,有可能重新定义医疗服务底层逻辑,同时智能体将不限于虚拟世界,应用到机器人上就能进入实体医院,直接给患者提供更多服务。
此外,围绕“人才培养与全球合作”“机器人手术和AI重塑医学未来”“高质量医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挑战”“如何评估与定义高质量医学人工智能研究”等主题,现场还有国内外专家做主旨报告和专题讨论。
医学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健康公平、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当前,北京市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领域,布局110余项“AI+医药健康”创新品种研发攻关项目,全市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总计52项,位居全国首位。北京经开区承接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建设任务,打造医药健康行业AI赋能应用示范区,并将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作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核心承载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全域孵化、全城应用、全面赋能。(记者战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