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10月27日,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京开幕。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编制的《全球尺度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地球大数据视角下的十年进展》面向全球发布。报告汇聚21国40余家科研机构与国际组织,对2015年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十年进展进行多维度“科学体检”。

报告显示,全球可持续发展形势紧迫:18项监测指标中,仅SDG6.6.1“湿地面积”实现2015-2022年阶段性“无净损失”;11项指面临“显著挑战”或“重大挑战”,8项指标出现退步趋势,涉及人均耕地面积、地下水储量、高温热浪频次、人均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海洋溶解氧浓度、海洋酸化、森林覆盖、土地退化的核心领域,系统性风险累积。
在国家层面的评估中,报告选取15项具有国家自主贡献特征的指标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加拿大、巴西、挪威等国凭借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积极实践,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正向贡献者”。其中,中国15项指标平均贡献度达5.84%,位居全球首位。
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提出三大关键建议:一是依托技术促进机制(TFM)、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等平台,加快填补数据缺口,提升评估数据的完整性与时效性;二是深化“食物-水-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协同效应,避免单一目标推进导致的资源浪费;三是基于空间差异化评估结果,优化政策与资金配置,完善包容性公平治理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大会主旨报告上表示,当前距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不足五年,全球合作至关重要。本报告的评估方法体系与研究成果数据将面向全球开放共享,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循证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全球在关键阶段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事业。(记者 武玥彤 李欣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