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6日,主题为“从生活到艺术——肆时有新沉浸场景体验展”在石景山区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东区)举办,展览打破传统静观模式,打造了一条从“解码经典”到“共创未来”的深度体验之路。

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在于“艺术+科技”的深度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在“解构生活·艺术区”,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策展团队“新芽生长”联动北京工业大学赵静老师团队与北京城市学院贺鑫老师团队,将艺术大师莫奈的多幅经典画作转化为可交互的线上动态空间。观众仅需挥动手势,便能改变莫奈花园的光影与色彩,亲身解构印象派的艺术密码。同时,为梵高《星月夜》打造的专属沉浸式打卡场景,也让艺术体验与社交分享完美结合。科技的魅力同样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上。

在“数字生活·非遗风”展区,由北京工业大学赵静老师团队研发、曾获2025年“科技馆之城”A类项目的“数字皮影”互动装置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一装置打破了非遗单向陈列的传统,让观众亲手操控,在光影幕布上演绎属于自己的东方故事,实现了传统文化零门槛、趣味性的“活态”传承。展览不仅有关乎大师与科技的宏大叙事,更有着眼于本地社区的温情视角。

“发现生活·发现场”展区集中展示了老山街道居民的摄影作品。这些镜头对准熟悉街道与窗外风景的影像,以其质朴真诚的独特美学,生动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与社区认同。

展览的尾声“共创生活·情绪站”,则将整个体验推向高潮,强调艺术的疗愈与连接功能。观众在观看艺术疗愈课程作品后,不仅可以用手机贴一贴展品聆听专属情绪音乐盲盒,还可以亲身参与到“情绪编织森林”和“情绪星星存放瓶”两大共创装置中。通过选择代表不同情绪的彩线进行集体编织,或将书写心情的便签投入星瓶,观众将无形的内心世界转化为有形的集体艺术档案,完成了从“观看者”到“最终创作者”的身份转变。

策展方表示,本次展览旨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通过可玩、可感、可共创的沉浸式场景,真正让艺术走下神坛,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期间还将配套举办主题艺术工坊,后续会开放线上VR展厅,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盛宴。(吴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