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教基〔2025〕7号)(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进入“科技教育”时代。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历经多次变革,从早期的“自然课”到“科学课”,再到如今全面的“科技教育”,这一演变不仅是单一课程名称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目标与模式的系统性、根本性升级。
《意见》强调,科技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为重点,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师资建设与资源保障,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意见》系统规划了发展路径:到2030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即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了13条具体措施,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条件保障、资源集成、师资建设、国际合作等关键环节,构建了面向2035年的科技教育实施框架和生态系统。
政策创新背后是对未来教育生态的前瞻性布局。一是破解“应试教育”困境,通过推进评价改革、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实践能力考查,减少机械刷题,引导教育关注创新素养与终身发展能力。二是弥合城乡科技教育差距,强调对中西部、农村、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倾斜,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数字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公平。三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科技教育定位为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工程实践、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早期培养科技创新后备军。
《意见》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中国教育面向未来改革发展的宣言。它通过系统化的创新设计,将科技教育从单一课程提升为育人核心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从“知识灌输”走向“素养赋能”,从“学科分立”走向“融合贯通”。这一变革的本质,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人才根基,为教育现代化注入科技教育动能。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不仅是名称术语的变更,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培育人才,培养的不再只是“知道标准答案的人”,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未来的人”。
(作者:王挺,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总委会委员、推广传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