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往用视觉技术做交通感知,需要大量人力辅助进行数据标定,还要人工定义场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但现在的大模型,相当于具备了‘经验知识’,能自主读取图像中的各类语义信息,分析、解释交通事件,甚至能做一些预测。”沈峰说。
近期,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围绕技术供给、场景赋能等4方面部署16项具体任务,并提出到2030年,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本届中国智能交通大会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智能交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人工智能+交通”是会场内外的热词。沈峰表示,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交通”仍处于推进过程中——人工智能本身属于共性、基础性的技术范畴,要在交通领域落地应用,必须与该领域的环境、场景、需求以及数据进行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交通领域的发展向来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为核心,先明确具体场景、需求与待解决的问题,再匹配合适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推进相关建设。作为国内智能系统领域领先的解决方案服务商与系统集成商,近年来,电科智能一方面紧跟最新技术趋势,在技术供给端持续创新;另一方面,在需求侧帮助用户优化需求、推动需求创新,业务范围涵盖了城市智能交通、城际智能交通、智能机电系统、信创服务等多个领域。
沈峰认为,交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市场规模,未来都会持续发展,但是全国各地区的先天条件、发展历程不同,具体发展路径需要“因地制宜”。上海在智能交通领域起步早、基础好,能推进更多创新场景,但也有局限性,比如:上海高速公路总里程仅800多公里,且地形地貌大多属于平原地区。和有些省份的高速公路里程超1万公里,场景差异就很大。
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丰富的应用场景。沈峰告诉记者,为了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断层,降低创新试错成本,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电科智能专门组建了一个新部门——数智研究院,内部称其为“1.5 线部门”——既不是直接承担市场指标的 “一线”,也不是纯支撑的 “二线”,其KPI核心是“帮助一线部门获得用户认可、拿到更多订单”,具体工作包括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聚焦新技术\新产品验证与研发等。
电科智能对该部门定位类似于华为2012实验室或者阿里达摩院——不是“当年投入当年见效”,而是看“方向是否正确、需求是否精准、技术供给是否匹配、能否推动用户落地”,避免陷入“阳春白雪、脱离实际”的误区。据介绍,他们还会与用户、高校联合成立创新实验室,开展概念验证、科研攻关等工作,从“小切口、小场景”入手,逐步解决用户在数字资产能力建设、管理痛点等方面的问题。(记者 战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