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期,关于AI泡沫的争论甚嚣尘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将人工智能泡沫风险称为“理性泡沫”。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直言,当前AI投资热潮中存在非理性成分,若AI泡沫破裂,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独善其身。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表示,尽管人工智能(AI)相关投资正在推动市场形成泡沫,但投资者并不需要因此立刻退出。
财报电话会议上,黄仁勋高调宣称Blackwell架构芯片“销量爆表”,云端GPU已售罄,并直接驳斥了“AI泡沫论”。同样是在财报发布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不认为存在AI泡沫。在他看来,AI不仅是大语言模型,更涉及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其普惠化和深入应用才刚刚开始。

“卖铲人”(漫画设计/AI)
一系列争论背后,有一个观点非常有趣:有分析认为,指望黄仁勋承认泡沫存在本就不现实——没有哪个“卖铲子”的人会告诉淘金者山里没有金子。即使AI繁荣真的存在泡沫,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黄仁勋也不会承认这一点。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少不了“卖铲人”的狂欢,却也难掩工具与价值的错位。“铲业繁荣”从未免疫泡沫,诸多技术热潮的兴衰都印证了这一点。互联网泡沫时期,众多网络企业估值虚高,最终泡沫破裂,无数投资化为泡影。
技术创新是AI发展的核心驱动力。AI之所以能引发全球关注与投资热潮,源于其在算法、算力、数据等方面的不断突破。以深度学习算法为例,它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神经网络,实现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巨大进展。算力的提升则使得大规模模型训练成为可能,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然而,技术创新若缺乏落地应用,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持续。当前,一些AI研究过于追求模型的复杂度和参数规模,却忽视了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容易引发泡沫风险。
落地应用是检验AI价值的试金石,也是避免泡沫的关键所在。正如杨元庆所言,AI不仅是大语言模型,更涉及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其普惠化和深入应用才刚刚开始。这一观点切中要害。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通过对大量医学影像的学习和分析,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检测疾病,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减少交通事故,缓解城市拥堵;在工业领域,AI驱动的智能制造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实际应用场景不仅展现了AI的巨大潜力,也为AI技术的持续创新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要实现AI技术创新与落地应用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AI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AI应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加大在落地应用方面的投入,推动AI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融合。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AI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瞄准重复劳动多、劳动力紧缺、岗位高危、流程瓶颈多、决策复杂度高等场景,用好AI在低成本内容生成、无人化、智能编码、智能算法优化等方面的优势,能帮助企业降成本、提利润、优决策、发现新增长点。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AI泡沫的争论声中,我们不能被短期利益和表面繁荣所迷惑,而要站在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落地应用。唯有跳出“卖铲人”的陷阱,聚焦真实需求的落地,以场景出新带动创新,AI才能穿越泡沫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战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