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是维系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隐形功臣”——它们参与凋落物分解、助力土壤固碳、供给植物养分,支撑着生态链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天然草地被开垦为农田、改造为人工林或人工草地时,这些“隐形功臣”的生存状态正发生显著改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土壤健康培育与功能提升创新团队在全球尺度上系统阐述了草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调控规律,为草原区土地利用转变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andTillageResearch)》上。
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这些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需求的提升,草原生态系统中开垦、造林等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日益增多,这一过程已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削弱了土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支撑能力。
该研究整合全球草地利用转变的相关数据,量化分析了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人工林或人工草地对土壤细菌与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草地利用转变会降低土壤真菌多样性,但有助于提升细菌多样性,上述变化主要由高扰动类型转变所驱动。研究首次发现,草原地区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地利用转变的响应模式受扰动强度调控,在高扰动土地利用方式下,当细菌多样性变化幅度超过30%时,细菌与真菌多样性之间的正耦合关系发生解耦。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记者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