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好,这里是《科普头条》。今天我们从2025年6月那场震惊世界的乌克兰“蛛网”行动这一话题出发,为你提供军事科普服务。
乌克兰安全局策划的无人机奇袭,117架FPV无人机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悄无声息撒向俄罗斯五个军用机场,连远在东西伯利亚、离乌克兰4000多公里的别拉亚空军基地都没能躲开。这场被叫作“现代版特洛伊木马”的袭击,藏着不少门道,咱们慢慢聊。
你可能对“FPV无人机”有点陌生,其实它就是带实时图传的小型无人机,像带了“眼睛”的遥控飞机,操作员能通过屏幕看到无人机“看到”的画面,精准飞向目标。但就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怎么能撕开俄罗斯的防空网呢?
咱们先说说这场行动的“猎杀名单”有多狠。2025年6月1日凌晨3点,摩尔曼斯克州的奥列尼亚空军基地还浸在极夜的微光里,停机坪上的MS战略轰炸机像趴着的巨兽,机翼下的巡航导弹闪着冷光。突然,三架巴掌大的无人机从基地外的密林里飞出来,每秒15米的速度直扑机群——“蛛网”的第一缕“丝”,已经缠上了目标。
这场行动横跨俄罗斯五个州,从北极圈附近的摩尔曼斯克,到西伯利亚腹地的伊尔库茨克,再到靠近中蒙边境的阿穆尔州。而无人机要打的,都是俄军的“宝贝疙瘩”:
MS“熊”式轰炸机:这可是俄罗斯核力量空中部分的“老大哥”,能挂16枚Kh-101巡航导弹,射程超5000公里。更关键的是,它的生产线30年前就关了,摔一架就少一架,是真“摔”不起的战略资产。
M3“逆火”轰炸机:在俄乌战场打了不少仗,常用Kh-22重型反舰导弹炸乌克兰的港口和军事设施,也是早就不生产了,零件全靠拆别的飞机凑。
后来雷达成像卫星拍的照片显示,奥列尼亚基地有4架和1架运输机被击中,伊尔库茨克别列亚基地有4架和4架M3受损——算下来,俄军至少丢了13架大型军机,其中8架是战略轰炸机。这数字看着不多,但对俄罗斯空天军来说,相当于一下子被掰断了8根“核长矛”。
你可能会问,这么大规模的奇袭,是临时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乌克兰安全局,简称SBU,用了18个月才织好这张“大网”,光准备工作就有三招。
第一招是给无人机“换脑子”。普通FPV无人机就像玩具,稍微有点电子干扰就失控。SBU的技术团队给它们动了“大手术”:加了军用级加密芯片,操控信号就像装在“铁盒子”里,俄军常规电子战设备根本解不开;还换了更抗干扰的GPS模块,哪怕信号只剩一格,也能靠惯性导航飞向目标。有技术人员说,就这两项改造,让无人机“存活率”从30%提到了70%。
第二招是训练“千里之外的猎手”。117架无人机得要117名操作员,这些人可不是普通玩家。SBU从全国无人机爱好者里挑了2000人,练了三个月才选出合适的。训练里最狠的一项是“电子雾中穿靶”:在模拟俄军电子干扰的环境下,操作员得通过无人机传回来的模糊画面,30秒内锁定移动的坦克靶——这难度,就像蒙着眼睛用筷子夹苍蝇。
第三招最关键:怎么把无人机送进俄罗斯境内?SBU想了个“瞒天过海”的招:把普通集装箱卡车的车厢顶棚改成双层木质结构,夹层里塞满无人机。这些卡车混在运家具、建材的商业车队里,拿着正规报关文件,慢悠悠过了俄乌边境的检查站。
木材成了最好的“隐身衣”。俄军雷达扫描时,电磁波遇到木材要么直接穿过去,要么被散射成乱码,屏幕上只会显示“民用货物”。有卡车司机后来回忆:“过关时俄军检查车厢,敲了敲木顶棚,听着是空的,就挥手放行了——他们哪知道,头顶30厘米处就藏着‘炸弹’。”
到了2025年6月1日凌晨,最后一辆卡车到了预定位置,SBU指挥部发出统一激活信号。藏在木制夹层里的无人机像被唤醒的蜂群,一下子冲破顶棚——这场准备了18个月的奇袭,正式开始了。
它们用了三招撕开防空网:
第一招是贴地飞行躲雷达。无人机升空后不直接冲目标,而是贴着地面、树梢飞,高度始终在50米以下。这是因为地球是圆的,雷达波沿直线跑,到了低空就会被地面建筑、山挡住,形成“盲区”。就像人站在高楼顶,看不清脚边的蚂蚁,俄军雷达站眼睁睁看着这些“小不点”从眼皮底下溜了过去。
第二招是分路出击打懵防御。117架无人机分成20多个小队,沿不同路线扑向机场:有的绕着防空导弹阵地转圈,吸引火力;有的直奔油料库,想“一锅端”;还有的专门盯塔台和雷达站,切断指挥系统。这种“蜂群战术”让俄军防空系统顾头不顾尾——等反应过来时,已经有7架无人机撞上了的机身。
第三招是专挑“命门”下手。操作员通过实时画面,精准锁定目标的“死穴”:的中央油箱、M3的发动机舱、机场弹药库的通风口。就像外科医生做手术精准下刀,每架无人机都打在最要害的地方。有专家后来分析:“哪怕只击中油箱外皮,泄漏的燃油遇到电火花,也能引发连环爆炸。”
这场行动最让人震撼的,是它“以小搏大”的效益。咱们算笔账:
成本端:每架FPV无人机约8000美元,117架就是93.6万美元;加上改装费、运输费、18个月的人员开支,总投入撑死150万美元。
战果端:被击中的8架,每架造价约3亿美元;5架M3,每架约1.2亿美元;再加上机场设施损失,总价值超30亿美元。
150万美元换30亿美元,相当于一块钱换2000块——这直接把传统军事经济学的教科书撕了个大口子。过去觉得,打高价值目标得用更贵的武器,比如用100万美元的导弹打1000万美元的坦克。但“蛛网”行动证明:方法对了,“蚊子也能绊倒大象”。
更要命的是,这些损失补不回来。的生产线早就没了,想补?得重新建厂,花上百亿,等好几年。俄罗斯军事专家在电视上叹气:“这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古董花瓶,碎了就再也拼不回去了。”
别拉亚空军基地遇袭,是这场行动里最标志性的一笔。这个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基地,离乌克兰边境直线距离超4000公里,比北京到乌鲁木齐还远。之前俄军总觉得“这么远,谁也打不着”,连防空导弹都撤了一半。
但无人机偏就打到了这里。它们怎么飞这么远?靠“星链卫星”——升空后先飞到预定坐标,接收卫星信号修正路线,再像接力赛一样分段飞。这打破了一个长期的“安全幻觉”:只要把重要基地放得离前线远,就高枕无忧。
现在看来,这想法彻底过时了。就像有了快递无人机,再远的地方也能“送货上门”,只不过这次送的是“炸弹包裹”。俄罗斯地方官员在记者会上第一次承认:“西伯利亚的安全边界,已经不存在了。”
“蛛网”行动像一颗石子投进湖里,在国际军事界激起层层浪。它证明了:无人机集群不再只是“战术小打小闹”,而是能撬动战略格局的“大杀器”。
对小国来说,这可能是“逆袭”的机会。过去,大国靠航母、战略轰炸机、核潜艇威慑,小国根本比不了。但现在,花100万美元就能对大国造成几十亿损失,这种“不对称优势”让很多国家看到了希望。有军事分析师预测:“未来五年,至少50个国家会疯狂研发无人机集群技术。”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风险。恐怖组织、极端势力也可能学这技术——毕竟FPV无人机网上就能买到,稍改改就能用。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蛛网”会出现在哪里。
从特洛伊的木马到今天的无人机,奇袭的智慧没变,变的只是工具。三千年前,希腊人用木头做“木马”;现在,用芯片和算法做“无人机”。但本质上,都是用智慧绕开强敌的防线,在出其不意中击中要害。
这场“蛛网”行动,到底是偶然的奇袭,还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恐怕只有时间能说清。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让全世界重新思考:战争,可能真的不一样了。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儿,《科普头条》,下期见。
稿件作者:兰顺正
编导:张梓煜(实习)
策划:焦子原 赵羽彤(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