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推动下,跨语言沟通需求日益攀升。关于当前行业发展情况,记者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
记者:目前中国翻译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在扩大还是缩小?学界和业界的合作情况如何?
张爱玲:根据《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总产值已达708亿元,AI技术已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翻译做得越好,人们越愿意深入交流,进而带动翻译需求扩大。如今中国企业出海需求激增,海外展会洽谈、工厂跨境协作等场景亟需“即时、准确、便携”的翻译工具,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跨界沟通,方言口音与小语种翻译也成为语音翻译深度应用的核心挑战。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与科大讯飞研究院从2017年开始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方面联手探索,一路上我们参与见证了讯飞的一系列技术突破,包括星火语音同传大模型的发布等成就。讯飞从语音技术起家,已构建起“语音识别—翻译—语音合成—端侧产品”的完整技术链条。凭借从一代语音云到“讯飞超脑”、再到技术的长期积累,讯飞具备了推动AI翻译技术落地的坚实底气。
记者:您觉得AI翻译技术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张爱玲:作为一位会议口译从业者,我在翻译教学与研究领域工作多年,见证了科技尤其是AI技术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曾经,翻译被认为是专属于人类心智的复杂活动。今天,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翻译的各个环节。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场变革?我认为,这并非一场“机器将要取代译员”的零和游戏,而是一场深刻的“人机协同”范式革命的开启。正如我在之前评价讯飞同传大模型时所说,优秀的机器翻译已经可以胜任很多场景的沟通需求,更重要的是,使用恰当的话,它能成为专业译员的得力助手,将译员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处理更具挑战性的、涉及深层文化内涵和复杂情境的翻译任务,从而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科大讯飞发布的新一代AI同传技术和翻译耳机,正是这一“人机协同”理念向更广阔场景延伸的产物。它让过去主要服务于高端会议的专业级同传能力“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位需要跨语言沟通的普通人,都能拥有一位不知疲倦、反应迅速的“AI翻译官”。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记者:您觉得AI翻译技术对从事外语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有什么影响?对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张爱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来的外语和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和跨文化素养,更要学会如何与AI高效协作,成为能够驾驭顶尖AI工具的“超级个体”。
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语言不再是阻隔文化交流的高墙,科技正打破地域与语言的界限,让每一次跨文化的相遇都充满温暖与顺畅,让不同国度的人们能够毫无障碍地传递心意、分享快乐。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科大讯飞正用AI的力量,不断拓宽人类沟通的边界。期待这项技术能够走向世界更多角落,连接更多心灵。记者 杨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