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一颗星的突围到满天星的闪耀,北斗系统的每一步跨越,都是科技报国的生动注脚。”近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组织20余名师生走进北斗导航系统研发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学子们在大国重器的研发现场聆听奋斗故事、触摸技术脉搏,上了一堂兼具科技厚度与精神温度的“大国重器”思政课。
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不仅是服务全球的“太空灯塔”,更是涵养青年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鲜活教材。此次实践活动是北理工“‘大思政课’走近大国重器”系列计划的重要环节,旨在打破课堂壁垒,让学子在真实场景中感悟“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将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
院史馆内,一张张珍贵的研发手稿、一件件承载使命的卫星部件模型,静静诉说着我国微小卫星从跟跑到领跑的奋斗征程。这里不仅是记录航天报国足迹的“记忆殿堂”,更是涵养青年科学精神的生动课堂。“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时,我们团队连续72小时坚守岗位,每一个指令都关乎系统稳定,容不得丝毫差错。”从事北斗研发近10年的导航所测试运管中心主任王亚宾,结合亲身经历为学子们讲述了团队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定位等核心技术的艰辛历程。现场掌声频频,信息与电子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田鹏炜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最动人的青春答卷。”
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学子们近距离观摩微小卫星的研制全流程。从精密的单机测试到整星综合试验,从智能化的数字孪生系统到严苛的空间环境模拟,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硬核实力”,让师生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互动交流中,同学们详细询问芯片研发、信号处理等技术细节,“如何平衡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青年在航天领域如何找准发力点”等问题接连抛出,研发团队成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逐一解答,勉励大家“既要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锤炼专业本领”。
“原来课本里的‘北斗精神’,是由无数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日夜铸就的。”参与活动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生胡容川深有感触地说,亲眼目睹科研工作者的坚守,让他对“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活动中,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侯明佳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兼导航卫星总体所所长沈苑共同为“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揭牌,双方将围绕课程开发、实习实践、人才培养等开展深度合作,搭建起“大国重器育人”长效平台。
“把思政课堂搬到大国重器研发一线,就是要让青年学子在触摸时代脉搏中明确奋斗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史建伟表示,学校将持续整合优质社会资源,让更多大国重器成为思政“教具”,引导学子从国家科技发展成就中汲取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在逐梦星辰大海的征程中书写青春担当。(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