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年老矿里的劳模传承与创新
首页> 能源人物 > 正文

百年老矿里的劳模传承与创新

来源:工人日报2021-02-22 09: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月6日晚上8点,安源煤矿总平巷巷口仍然一派忙碌景象,矿车带着刚挖出来的煤驶出巷道。从凌晨4点起便在井下忙碌的全国劳模、采掘二区副区长张来清,终于从井下上来,吃上了今天的第一口热饭。

  张来清所在的安源煤矿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近现代企业之一,也见证过中国工运星火燎原的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源煤矿陆续走出了21位全国和省、市劳模,其中多位还是师徒关系,在当地传为佳话。

  师徒都是劳模

  2020年11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带着全国劳模奖章回到矿上,张来清第一件事便是下井,把奖章给师傅和工友们看一看。“没有师傅们一路指引以及矿工兄弟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安源煤矿,从第一代全国劳模、“采煤状元”刘本坤开始,师徒传帮带便成了优良传统。

  回忆起最初跟着师傅、江西省劳模丁建刚学习采矿技术的情景,张来清说,自己当时厚着脸皮整日跟在师傅身后,就为了把师傅的绝活全部学走。“师傅的言传身教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心中的劳模精神,不仅要肯吃苦能创新,还要将好经验无私地传承下去。”

  2014年,“张来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首先将传帮带作为重要任务。如今,工作室汇聚了全国劳模杨和平和10多位省、市级劳模,还涌现出一批新劳模和技术能手。

  工作室成员、江西省劳模邓春,是张来清的徒弟,也是矿上最年轻的“采煤大工”。

  “邓春到了作业面,眼里只有工作,有时为了抢进度,他连吃饭都顾不上。”说起这个徒弟,张来清又骄傲又心疼。而邓春却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每日工作结束,邓春会像师傅一样挤出时间学习《采煤概论》等课程,多方面查找机械化采煤资料。

  2019年,安源煤矿全面采用机械化采煤,采掘二区工作面是矿上的试点。邓春等人成立了机械化采煤创新工作室,推动百年煤矿的现代化变身。

  从“试一试”到“冲在前”

  2002年退伍后,张来清便来到安源煤矿。从采煤小工成长为全国劳模,他在矿上已经工作了近20个年头。

  初次下矿井时,张来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当时,有些巷道非常低,弯着腰走在里面,衣服裤子不免被刮破,使用风镐没有经验,手上脚上都磨出了血泡,一度觉得这份工作干不下去。”张来清说,师傅丁建刚讲述了过去安源工人的故事,鼓励他发扬“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丁建刚的鼓励和指导下,张来清用半年时间便成为“采煤大工”。在当年的技术比武中,师徒二人分别获得冠亚军。

  如今,张来清累计采梁73920块、落煤152320吨,为矿上创造经济价值7000多万元,15年干了别人23年的工作量。工作之余,他还报考了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采煤专业的大专函授班。

  在工友的眼中,面对困难,张来清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采访当天,正值煤矿煤仓堵煤。46岁的张来清已经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了,仍不知疲倦。“我得赶快回到工作面,无论工作到几点,都要以最短时间把煤运出去,恢复井下正常运转。”

  创新之路不能歇

  传承与创新是工作室的两大主题。矿井水综合防治、高位瓦斯巷抽放技术改进、安源煤矿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张来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有21项科技成果得到实施应用,10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工作室收获了优异的成绩单,张来清却在工作本上写下:“煤炭资源枯竭后,工人们该怎么办?”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多次提议要传承安源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从“吃资源”转变为“吃文化”,实现百年老矿的转型发展和持续发展。

  2018年,安源煤矿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总平巷已经成为安源旅游攻略中的热门地点,在矿车进出巷道瞬间拍下一张打卡照成为新体验。

  最近,创新工作室还兴起了新活动——组织工人学习党史和工业旅游知识。“我经常和矿工兄弟们讲大兴安岭伐木工人变成护林员的故事,希望有一天,当煤炭资源走向枯竭的时候,我们能从煤海深处走上来,成为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人和讲述者。”

  今年春节,张来清只给自己放了3天假,“生产不能停,安全不能松,创新之路不能歇,矿上还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做。”曹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