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新能源 > 正文

光伏尝试“下海”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2-01-12 15: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月7日,山东省海洋局结束了对《关于推进光伏发电海域立体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工作。根据《征求意见稿》,山东省鼓励各市因地制宜探索利用已确权的养殖用海、盐田用海区域,科学布局光伏发电项目。

  在可再生能源用地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海洋空间会否成为光伏电站开发的新领地?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投资环境下,光伏“下海”还面临哪些挑战?

  项目储备超过500万千瓦

  企业开发意愿强烈

  “很多企业都特别想做海上光伏,特别是一些央企、国企,来咨询时都直接问有没有马上就能用的成型方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赵西增已经切实感受到了来自投资企业的迫切需求。记者约访赵西增时,他正在宁波某沿海滩涂光伏项目进行调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结构面临绿色转型升级,传统能源企业必须配比一定的绿色新能源项目。特别是火电装机占比偏高的大型发电集团,发展新能源更是刻不容缓。但目前,在陆地和内陆水域新建新能源项目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滩涂能用的就赶快打桩建设,后续如果连滩涂资源都紧俏了,就要加紧布局海洋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实现光伏‘下海’。”

  2021年7月,国内首个近海漂浮式光伏电站在海南万宁完成实证试验。作为试验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项目结束后,中能众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晓鸣陆续接待了很多前来咨询和调研的企业。“大家的态度都很急切,只是受制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很多设计方案还需要反复评估。”

  据张晓鸣介绍,目前,国内海洋光伏的项目储备已经超过500万千瓦。天津南港、广西防城港、江苏连云港、河北黄骅港和曹妃甸以及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重点区域都有相应的项目规划。“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就会有一些项目开始实质性启动,而且单体项目规模都在50万千瓦以上。”

  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投资收益尚难测算

  储备项目一旦启动,必将带动新的投资。张晓鸣表示,与内陆项目相比,海洋光伏的投资的确高昂。由于缺乏成熟的项目案例,现阶段海洋光伏的投资收益问题尚不明朗。

  张晓鸣告诉记者,海南万宁近海漂浮式光伏电站实证项目是一个宽30米、长50米的矩形光伏阵列。“因为是试验项目,所以只运行了十几天,就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拆除。前后一共花费了400多万元。很多设备的价格都不便宜,比如阵列上的GPS定位装置,一个就要40万元,整个项目要配4-5个,测试揽力的专用拉力计、测试波浪要素的各种专门设备都价值不菲。”

  “从技术角度而言,选址对于项目投资开发非常重要,简单来说,风浪越小,风险就越小,回收投资的周期就越短。”但赵西增坦言,目前,海洋光伏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从技术层面控制风险、优化投资,还需要更基础的研究探索。

  海上光伏环境复杂

  项目经验难以简单复制

  “目前国内外内陆水面的光伏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很多投资商急于‘下海’,希望套用内陆水面光伏的技术方案,但事实上几乎完全不可能。”赵西增认为,海上光伏要克服的核心技术问题源自海浪。“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不仅无法沿用内陆水面光伏的经验,甚至不同海域的技术方案都需要‘一事一议’。向外海扩展,不同地区的风浪流差别会非常大。”

  张晓鸣对此深有体会。“在水库做光伏项目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测一下水深,事实上20米和30米的水深差距在施工上也不是特别大,只需要再加固一些就可以。内陆地区只有阵风,项目建设地基本不涉及台风和潮差等因素,单个项目的经验是完全可以复制的,很多设计思路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但在海洋光伏领域,张晓鸣发现,单体项目经验的可复制性大打折扣。“最近一家企业想和我们公司合作在温州开发一个海洋光伏项目,我们想把海南的实证经验应用到温州,但却发现基本没办法完全借鉴,两地海浪的浪高、频率、潮差等要素完全不同。”

  赵西增坦言,“海南的项目仅仅是一个短时间的大胆的海上试验项目,光伏电站的设计寿命要求是25年,材料的耐久性、结构的强度等性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赵西增指出,目前,传统能源的相关从业者和研究者多出身于电气领域,对于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工程尚欠缺系统的专业认知。后续,需加强多领域的整合,特别是要强化企业同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把海上光伏“蛋糕”做大做强,促进海上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姚金楠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

  • 探洞研学欢乐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