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库布其沙漠里淘金的农牧民
首页> 生态环保 > 正文

库布其沙漠里淘金的农牧民

来源:环球网2022-07-28 19:22

  夏日炎炎,万物生长,内蒙古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里正在播种着新的希望。在中国单体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建设地,农牧民按照亿利工程专家的指导种植四翅滨藜,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也传来了普高录取率蝉联全旗第一的好消息。上世纪八十年代,库布其沙漠曾是一片没有道路、没有电路、没有教育、没有活路的“死亡之海”。经过30多年市场化治沙,库布其沙漠变成了生态经济绿洲。库布其沙区绿色产业让农牧民们由害怕沙漠、逃离沙漠,转变为亿利治沙民工联队长、沙漠旅游产业小老板等身份,逐步摆脱了贫困,沙区现代化学校和教育也为库布其绿色可持续发展培育着未来。

库布其沙漠里淘金的农牧民

  高毛虎:种树种成了百万元大户

  “种树是件积德的事。”高毛虎种树种出了这样的心得。

  这个年近花甲的汉子,曾当过5年村长。以前在村里种地,高毛虎春种秋收两季务农,夏冬两季到亿利的盐场打工。那些年,一家4口20亩地,一年收成交了公粮后仅能维持口粮。

  20世纪末,亿利集团逐步加大在库布其沙漠种树的资金投入,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对此十分不看好。当年30多岁的高毛虎算的却是另一笔账:跟着亿利打工种树,种1穴沙柳挣2毛钱,种一棵杨树挣8毛钱,手快一点,1天能挣30多元,还不误种地,挺划算。从1999年开始,高毛虎跟着亿利种树,上了这条路,就坚持走下来。

  2001年,亿利推行精品化种树,划区种植,打井,上电,硬管滴灌,成活率稳步上升。2003年,亿利组建民工联队,实行合同承包种树,责任保活。2004年,高毛虎当上了承包种树的民工联队长,每年雇工一二百人,承包种树几千亩。树越种越多,越种越好,高毛虎收入也越来越高,年收入由2万,到5万,再到8万,2008年突破了12万,2011年达到20万。到了跟着亿利种树的第15个年头,高毛虎已经挣成个百万元户。

  2019年,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举办,亿利库布其治沙成果在其中突出展陈。亿利集团把高毛虎等几位民工联队长、农牧民代表请到北京来参观展览,分享成果荣誉。高毛虎说,坚持治沙,是种树植德,自己跟着亿利种树,也要现世积德,为后人留福。

库布其沙漠里淘金的农牧民

  花姐:沙窝窝里走出来的冬残奥火炬手

  2022年,中国如期成功地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传递奥运圣火的火炬手中,有一位来自库布其沙漠杭锦旗的蒙古族民工联队长,人们都亲切地叫她“花姐”。她的本名叫敖特更花,40多岁依然身材苗条。花姐住在库布其沙漠北缘一个叫刀图嘎查的小村庄,刀图嘎查意为有歌声的地方。

  花姐没出嫁以前,住在西沙拉,在沙窝窝里长大。花姐说小时候家乡没有路,也没有电,读书是个大难题,买东西要骑着骆驼去几十公里外的达拉特或独贵塔拉。花姐家虽然养着200多只羊,由于沙漠的阻隔,羊很难卖出去,额吉(妈妈)常常倚着门,望着茫茫的大沙漠独自流泪。

  上世纪90年代初,亿利集团植树治沙的规模逐步扩展,开始在花姐的村庄种树。那时候花姐觉得可笑,沙漠里种树怎么能活?后来,花姐听说亿利人发明了“微创气流法”植树,头一年秋天种下的沙柳,第二年居然活了,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花姐终于信了,她看到希望了。

  2007年,花姐加入了亿利的民工联队,成为第一个女队长。她待人温和,除了带领乡亲们种树,还有一些来自甘肃、宁夏、四川等地的劳务工也愿意跟随她到亿利在西部各省区的生态建设项目上种树,远至新疆南疆和西藏。

  花姐把带队种树做成了事业,不仅带领老乡和劳务工们脱贫致富,她自己也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鄂尔多斯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库布其沙漠里淘金的农牧民

  陈宁布:从靠天吃饭到“就怕亿利不种树”

  陈宁布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叨图七社人,蒙古族,虽已年过七旬,依然身体健壮,声音洪厚,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陈宁布育有两子两女,家里有一百二十亩草场,八十亩地,水地却只有三十亩。以前一家人靠天吃饭,肚子勉强能填饱。沙漠将这个小村庄层层围住,离家门最近的那堆沙子,眼看着要比房子高。“沙子压得呛不住,”陈宁布回忆道,村里有十多户人家陆续搬迁,他搬家的念头也一天比一天强烈。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亿利库布其治沙的战线也延伸到了叨图七社,亿利人推平了陈宁布家门口的大沙丘,开始修路种树。

  有了路,陈宁布和村里其他人也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亿利种树稳住了沙子,村里人于是不再外出打零工,都参与种树。老实能干的陈宁布,种树、种地两不误。一年下来,种树收入七万多,种地也有四万多的纯利润。陈宁布在沙里种出了体面的生活,腰包鼓起来了,养羊的数量也由原来的几十只增加到345只。陈宁布算了一笔账,按照一年出栏140只,大羊700多元一只、小羊400多元一只来算,光卖羊绒,一年收入就不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现在的库布其,只要你肯干,遍地都是钱,”陈宁步感慨道。

  2013年,陈宁布把他的荒废沙地租给亿利。这在过去,陈宁布想都不敢想。他说,拿上一张锹给亿利干活,一天最少能挣150元,“跟我一起给亿利种树的,还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他把亿利当救命人,去银行贷款,没人给办,给亿利种树,亿利给钱。老头儿倔强地要坚持种树,他说就怕亿利不种树。”

  如今,村里很多人盖起了新房子。陈宁布住上了127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一厅一卫一厨,宽敞明亮,装修精致,他的四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陈宁布在房前屋后栽满了树,篱笆围起来的院落很大、很干净,但他一直保留着多年前差点被沙子掩埋的矮旧土房,不忘过去,感恩现在。

库布其沙漠里淘金的农牧民

  孟克达来:从生态难民到牧民新村小老板

  蒙古族汉子孟克达来和人说话总是带着笑,看得出,小日子过得不错,心情蛮好。他是刀图嘎查大刀图柴登人,这个村子的名字取自它的自然面貌,意思是一片绿草地的周围都是大沙漠。

  三十年前,被沙漠围住的日子不好过。孟克达来家的祖祖辈辈靠放牧生活,生态矛盾很突出。牛羊养得少了维持不了生活,养得多了草原受不了,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孟克达来和乡亲们成了“生态难民”。

  2006年,亿利出资2000万元与杭锦旗共同在七星湖建成了牧民新村。大刀图柴登整体生态移民,牧民们搬进了新居,原驻地实行禁牧,腾出草地和沙化地,让生态自然恢复。亿利还和移民社区一起搞党建,孟克达来和牧民们参与沙漠生态经济建设有了领头人。

  孟克达来由此告别了放牧,夫妻俩开起了餐饮生意,主要接待沙漠旅游者,旺季每天能接待200人,年收入从7万多元逐步上升。餐饮之外,孟克达来还和父亲合伙保种了1000多亩树,年人均收入也有3万来元。此外,他还运营了两辆装载机,在亿利的治沙工程上干活,又增加一笔收入。

  孟克达来不仅自家富了起来,也为沙区创造了就业。他承包种树工程需要雇季节工15到20人,日工资150元。在植树任务集中的季节里,种树民工的人均月收入约5000元。他经营餐饮也需要聘用服务员,月工资也是5000元左右。他还需要雇佣装载机操作员,月工资约4500元。孟克达来的植树项目、餐饮项目等每年都可以创造人均收入3万元左右的几十个岗位,这份贡献也让孟克达来有了自豪感。虽然也有一定的压力,但孟克达来笑呵呵地说:“干什么也不容易,不干最容易,但不干,能成了什么事?”

库布其沙漠里淘金的农牧民

  斯仁巴布:从娶不上媳妇到女儿考上名校

  7月中旬,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向乡亲们汇报了普高录取率继续保持全旗第一的好成绩。云梦莎考取了鄂尔多斯市一中,这让今年43岁的父亲斯仁巴布开心了好几天。20年前,斯仁巴布曾是库布其沙漠东大道图湖边上典型的贫困青年,穷得娶不起媳妇儿。但是凭着老实勤奋,他不仅迎娶了美丽的姚丽媛,开办了越野休闲旅游生意,而且两个人养育的孩子也越来越出色,生活充满了新希望。

  巴布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牧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库布其沙漠。巴布还有两个妹妹,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来维持生计,一年到头,难以解决温饱。巴布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能有新衣服穿。除了吃穿,最让人头疼的还有交通。买点儿东西要去50多公里外的独贵塔拉镇,骑着骆驼,来回通常要走三天三夜。父亲会把甘草和羊毛带到镇上卖掉,再换取一家人的柴米油盐。

  和孟克达来家一样,巴布在2006年搬到了亿利出资建设的牧民新村,住上了明亮的新房子,水有了,电通了,路通了。

  沙漠生态移民工程的落实,让巴布和牧民们有了多渠道就业创业的机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库布其沙漠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靠沙吃沙,巴布夫妇在经营餐饮的基础上,又与牧民新村两个村民共同承包“一沙两湖”沙漠越野项目,迅速吸引来一拨又一拨的越野爱好者。巴布忙得不亦乐乎,从早到晚,人多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两年就收回了成本。现在巴布跟他的合伙人拥有大冲浪、UTV、农夫、VJ、大沙陀等十多辆沙漠越野车,还有十多位专业车手。巴布夫妻不仅靠双手改变了人生,如今女儿也逐渐成长起来,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三十多年前,库布其沙区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是全国倒数的贫困地方。30多年来,伴随着库布其治沙绿化和沙漠产业发展,10多万沙区群众摆脱贫困,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如今,库布其的生态成果正在延伸,沙区农牧民在库布其这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上通过多种方式淘金致富,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库布其乡村振兴大步迈进。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024-11-22 04:30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2024-11-22 04:30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2024-11-22 10: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2024-11-22 04:30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2024-11-22 04:20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4-11-21 09:14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024-11-21 09:12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024-11-21 09:10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21 09:09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2024-11-21 09:09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2024-11-20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2024-11-20 09:24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2024-11-20 09:20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2024-11-20 09:19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2024-11-20 09: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