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长利:开放合作共建核能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
首页> 能源频道> 能源要闻 > 正文

杨长利:开放合作共建核能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

来源:光明网2025-04-27 10:04

  “核能作为安全、低碳、稳定的能源,已成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核心战略组成部分。”4月27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来自国际组织、多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数百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议全球核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表示,核能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力量,中国愿与全球同行深化合作,共建核能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挑战,核能的战略价值被重新评估。杨长利援引数据指出,截至2024年,全球在运核电机组达417台,年发电量创2.8万亿度新高,占全球总发电量的9%;在建机组65台,规模为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正以核能为抓手推进“双碳”目标。杨长利介绍,核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为6.5gCO2/kWh,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核电不仅承担基荷作用,更能为电网安全提供支撑,并助力工业、供热等领域的低碳转型。”根据规划,中国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预计达1.1亿千瓦,成为高碳能源替代和电力系统稳定的“双支柱”。

  中国核能发展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核准在建44台,总规模居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中国核电机组安全运行超600堆年,从未发生INES 2级及以上事件,82%的WANO指标达全球前10%。”杨长利强调,安全始终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完善为中国核电注入新动能。通过“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中国已形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品牌,建成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小堆预计2026年投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聚变装置研发持续突破。“我国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机组的能力,年设备制造能力超10台套,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杨长利说。

  面对全球能源转型需求,杨长利呼吁深化国际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共赢未来。”他列举多项成果:中俄田湾、徐大堡项目有序推进,中法台山EPR首堆成为标杆,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采用“华龙一号”技术,中哈、中非核燃料合作持续深化。中国还深度参与ITER计划,向全球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 目前,3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三倍核能宣言》,新兴国家加速布局核电。杨长利表示:“中国愿分享发展经验,与各国共筑核能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

  “核能是人类应对气候挑战的重要选项,其发展需要智慧,更需要共识。”杨长利说。(宋雅娟)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