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科技名家推荐:师昌绪】
他目睹日本人的野蛮侵略,立志振兴祖国,远赴重洋研究金属学;抗美援朝期间,他是美国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却归心似箭,“我的祖国和父母需要我”。2014年11月10日,“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离世。矢志报国,赤子情怀,国之栋梁,不该被遗忘!
为了爱 他坐闷罐车沈抚两地跑
回国对师昌绪来说,不仅是事业的新起点,也是生活的新起点。师昌绪在北京与学物理的郭蕴宜喜结良缘。胞弟师昌纶曾经问过哥哥,在美国为什么一直单身。师昌绪回答:“在美国要结婚只有两种人,一是洋女子,一是国民党官僚、大亨的小姐,无论是哪种人,将来回国时都是阻碍。所以我宁可单身。”
婚后,师昌绪夫妻双双来到位于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61年,正是在抚顺钢厂的项目最忙的时期,他的妻子怀孕了。深爱妻子的师昌绪不忍心丢下妻子一人不管,又放不下厂里的项目。
那年的春节前后,他每天乘坐早上第一班无轨电车到火车站,再坐闷罐车到抚顺,到厂子里忙活。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再坐火车赶回沈阳,到了家是晚上十点多了。闷罐车就是一个铁罐,里头没有座位,只能站着。
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来回这么跑,师昌绪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尿了血,一检查得了肾盂肾炎。但他不去住院,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为保好友“人头”研究空心涡轮叶片
1964年的一个晚上,有位不速之客造访了师昌绪家。这位客人叫荣科,是航空材料研究所的总工程师。
当天上午,荣科参加我国新型战斗机研制的一次会议。会上就如何提高战斗机动力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荣科大胆地提出了新方案:“为提高发动机推力,必须解决涡轮叶片耐高温的问题。那为何不考虑把发动机的实心涡轮叶片改进为空心叶片呢?”一位负责人心存疑虑:“除非你能担保一年之内搞出空心涡轮叶片来。”荣科当即立下军令状:“如果一年内拿不出来,我甘愿把脑袋挂在研究所大门口。”
散会后,荣科直接来到师昌绪家,请他承担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师昌绪愣了:“铸造空心叶片?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但他了解情况后说:“一定做出来!”金属所上百名科研人员和其他研究所、工厂的力量一起,组成了研制小组,师昌绪担任组长。
研制的第一个难题是选用制作空心叶片型芯的材料,这是当时国际上高度保密的技术。科研人员试了好几个方案,有钼丝、磷酸盐、石英管,还请上海冶金所研制成功硫化铈型芯,但都不合适。这时,师昌绪从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一个出售不同规格的细石英管的广告。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制作空心叶片型芯的石英管,于是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在石英管上狠下功夫。
在研制人员的努力下,正好一年的时间,中国人制造的空心叶片成功了。中国的新型歼击机有了关键部件——发动机。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采用铸造空心叶片的国家,比美国只晚了5年。而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厂家之一的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用了8年时间才研制成这种叶片。
他参与筹建中国工程院
改革开放之后,科学的春天来了,师昌绪也有了更广阔的天地。58岁的师昌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金属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担任了所长。他主持的科研项目也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高温合金方面的成就享誉世界,获得了世界高温合金方面的最高奖“国际实用新材料奖”。
就在这时,一纸调令,又把他召到了北京。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这是1984年。两年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他又担任了副主任。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又被任命为副院长。一系列的新角色,使他开始参与全国性的科学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中科院,他组织学部委员们在钢铁、能源、通信、计算机等6个领域进行了咨询,并将报告送到国务院。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报告中批示:“请把科学院6个报告分送计委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讨论,并在‘八五’计划中适当采纳。”
他和张光斗、王大珩等6位学部委员联名向中央写信,从加强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倡议成立中国工程院。由此启动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葛能全说:“中国工程院应运而生,师昌绪、张光斗、王大珩、罗沛霖、侯祥麟等先生,功不可没。”
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师昌绪在北京进行的工作,还有很多,人们将他称为“战略科学家”。
500万奖金全部捐给金属所
获得最高科技大奖的巨额奖金后,师昌绪如何分配,成了当时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师昌绪后来说:500万我都交给金属所了。这个钱政府有规定,其中450万用来搞研究,50万归个人。这是集体的工作,干脆都给所里设一个奖学金。
“你想工作成功要有三点:第一靠胆识,胆识就是基于知识、经验和预测;第二靠胆量,要敢于承担;第三要靠责任心。具备这三个条件你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师昌绪说。
人物百科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1950年进入圣母(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7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 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昌绪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2015年2月27日,师昌绪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