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科技名家推荐:葛敬中】
1892年1月8日,蚕业教育家,企业家葛敬中出生。1926年创办镇江蚕种场,1939年创办云南蚕业新材公司,为振兴江浙和西南蚕业作出重要贡献。
葛敬中,字运城,1892年1月8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县钮家滩。他生在农村,从小就接触养蚕、栽桑。杭州安定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1913年毕业,随即赴法国都鲁斯大学攻读园艺学兼学养蚕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园艺系教授。
1919年南京临时政府任葛敬中为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监理、总技师。该会的宗旨是改良和发展苏浙皖三省蚕丝生产事业。葛敬中就任之初就认为我国蚕桑技术人才缺乏,生产技术落后,是蚕丝业衰落的重要原因。要复兴和发展蚕丝事业,首先要大力培养蚕桑技术人才。
1924年葛敬中应聘兼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蚕桑系主任。他多次向学生阐述担任系主任的目的,就是要为复兴我国蚕丝事业培养人才,一再教育学生要"学蚕桑,忠本行",献身蚕丝事业,矢志不渝。1928年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创办蚕桑系,聘葛敬中为教授、系主任。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倡学习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延聘小见益男、松田义雄和后藤辰五郎等三位日本教授讲授蚕丝业务课,并邀请日本著名蚕学家田中义麿博士来校设特别讲座,主讲蚕生理学、蚕解剖学、蚕遗传学等基础课。在葛的主持下,当时蚕桑系的师资和设备在农学院是比较好的,学生也比其他系多。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和第三中山大学是国内较早设立蚕桑系的两所高等学府。葛敬中出任两校的蚕桑系主任,为振兴我国蚕丝事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葛敬中还重视培养中级蚕桑技术人才。1928年春,他会同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总技师何尚平创办女子蚕桑讲习所于江苏省无锡市。翌年迁至镇江蚕种场,改名为镇江女子蚕桑学校,学制三年。参照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方式,镇江女蚕校实行课堂学习与蚕桑生产实习并重的方针。从创办到抗日战争中被迫解散,历时10余年,先后培养出中级蚕桑技术人才300余人。
193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蚕丝改良委员会,葛敬中任常委兼技术室主任。在他的主持下,委托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和镇江女子蚕桑学校开办蚕桑指导人员养成所,学制二年,共毕业学生200多人。这些技术人才散布在全国各地,为发展我国蚕丝事业发挥了促进作用。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为提高我国蚕丝品质,增加产量,扩大出口,首先从繁育优良蚕种着手。葛敬中鉴于镇江、南京一带丘陵地区,土质疏松,容易排水,地面宽大,地价低廉,养蚕者少,感染蚕病机会少,适合栽桑养蚕,建立蚕种场。
他在国立东南大学教栽桑学时说:"将来中国的新蚕业,要尽量向比较地广人少的地方去开展。所以以后的种桑区域,要尽量利用荒山、荒地和水利不便之地。种桑的地方,要与种高梁、玉蜀黍、豆、麦的地方去竞争,尽量地让出可耕地,栽水稻。那末解决民食与减低蚕桑成本,双方兼顾,同时新蚕业亦可一新面目。"他的主张,获得合众蚕桑改良会会长和董事会同意,委任他为场长,物色适当地点,筹建蚕种场。
推广秋蚕种,是创办镇江蚕种场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必须建立蚕种冷藏库,将春蚕种冷藏,然后进行人工孵化,繁育成秋蚕种。镇江场决定兴建当时较先进的氨冷藏库,其资金由无锡永泰和上海瑞纶两丝厂捐赠,但在技术上国内尚无经验可供借鉴。为此,葛敬中偕夫人胡咏絮(苏州女子蚕桑学校早期毕业生,当时担任镇江蚕种场场务帮办)前往日本考察。1927年2月回国后即订购设备,开始兴工,至同年5月建成。这是我国各蚕种场中第一座供冷藏蚕种用的氨冷藏库。
1927年镇江蚕种场聘请戴中寰、夏楚白、日本技师佐濑旭、译员赵烈等技术人员,同时购进新白、正白两种日本原种。除春秋两期培养少量原种供自用外,春期饲育蚁蚕312克,制成正白×新白正反交一代交杂种11000余张,全部入库冷藏作秋蚕种之用。以后大量生产人工孵化种,为江浙两省大规模饲养夏秋蚕奠定基础。
栽桑品种应该适合制种需要。镇江蚕种场除栽植大片湖桑和鲁桑供饲育壮蚕外,还栽植市平、鼠返、利桑等山桑系品种约万株,供饲育稚蚕之需。国内各蚕种场分别栽植稚、壮蚕用桑,以镇江蚕种场为开端。当时社会上有人看到镇江蚕种场创办伊始,成绩显著,也想投资开办蚕种场。葛敬中认为,镇江蚕种场既为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所创办,负有改良蚕业的责任,对于正在兴办的蚕种场应当尽力给予协助。
从1929年至1930年先后对裕民、益民、永泰、瑞昌、三益、均益、黄墟、明明等新办蚕种场,从垦荒植桑、供应原种、代检母蛾、代销蚕种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逐步发展成合作蚕种场,调陆星垣为总技师。这个合作蚕种场的成员蚕种场从几个增加到10余个,桑田从200余亩扩大到4000余亩,机器冷藏库从1个增加到4个,投资从5万元增加到100万元,春秋两期蚕种产量从3万张提高到120万张,蚕种运销范围从江浙两省扩大到山东、四川、安徽、湖北、山西、广东,直至远销国外。
在云南期间,葛敬中还协助云南建设厅筹划发展云南蚕桑事业大计。与云南建设厅蚕桑改进所副所长常会宗共同协助云南大学农学院增设蚕桑专修科(后改为蚕桑系),培养高级蚕桑技术人才。推动蚕桑改进所在滇西楚雄、大姚、大理、弥度、永胜等县成立蚕桑推广区,筹办女子蚕桑培训班,培养当地妇女学习蚕桑技术,还动员镇江女子蚕桑学校未毕业学生来楚雄继续修完学业。贯彻了他的发展蚕丝事业要以教育为本的初衷。
抗日战争胜利后,葛敬中回到上海出任中国蚕丝公司总经理。鉴于沦陷期间江浙等省蚕丝业遭到敌伪严重摧残,桑园荒芜,丝厂倒闭,工人失业,蚕农无以为生,葛敬中提出以辅导民营和实验示范为主的业务方针。在辅导民营方面首先向云南蚕业新村公司预订大批改良蚕种航运到江浙,为抗日战争胜利后推广饲养春蚕提供蚕种。同时又设立培育桑苗指导所,辅导农民大量增产嫁接桑苗,以满足补植新桑所需。策动丝厂、绸厂积极恢复生产,帮助解决各厂恢复生产中存在的困难。
在实验示范方面,中国蚕丝公司筹办了示范桑苗圃,示范桑园,实验养蚕指导所,实验蚕种场,实验缫丝厂,实验丝绸厂,绢纺厂,以及蚕桑研究所等单位,并资助有关学校和科研单位开展蚕桑研究。这些措施对复苏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蚕丝生产起了推动作用。
人物百科
葛敬中(1892-1980),蚕业教育家,企业家。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为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第三中山大学(后为浙江大学)蚕桑系教授、系主任。此后又创办无锡女子蚕桑讲习所(后迁镇江改为女子蚕桑学校)等多所中等蚕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蚕业科技人才。1926年创办镇江蚕种场,1939年创办云南蚕业新材公司,为振兴江浙和西南蚕业作出重要贡献。
(科普中国出品,1月8日编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