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地磁场的两极反转,曾引发物种大灭绝?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地磁场的两极反转,曾引发物种大灭绝?

来源:科技日报2021-03-18 09: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们的地球能够拥有温润的大气,很大程度仰赖于地磁场的保护。而在地质历史中,地磁场的两极会不断反转,引发磁场强度阶段性消减。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推测:在地磁场的翻转过程中,由于磁场变弱,大气中的臭氧会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剧变,推动物种灭绝。

  多次出现的地磁反转

  地磁场的两极反转在地质史上并不罕见。1906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伯纳德·布容首次发现,法国熔岩的磁化方向与当前地磁场的方向相反,推测地磁场可能发生过逆转。

  地磁场在地球形成早期就已存在。在地磁场形成之后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科学家发现,每隔10—100万年便会发生一次完全的地磁南北极倒转。

  在发生极性倒转的过程中,地磁场强度均存在变弱的现象。距今最近的一次长时间地磁场倒转发生在约78万年前,持续了近2万年,被称为布容尼斯-松山倒转。

  并非所有的地磁倒转都会持续上万年。有时其方向虽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达到180度的完全转向,类似极性倒转那样,但其持续时间较短,这类变化称为地磁漂移(可理解为短时间内的两次倒转)。

  古树见证4万年前磁场反转

  在本次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新西兰湿地中留存的、生长于大约4.2万年前的古贝壳杉树中记录的相关信息,首次将地磁场倒转与当时大规模的环境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地球磁极曾发生了短暂倒转,并在地球上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危机,可能造成了当时澳大利亚长毛猛犸象、巨型袋熊等一系列巨型哺乳动物的灭绝。

  通过对四棵古树化石横截面进行碳-14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年轮数据,研究人员确认地球磁极曾在4.1万年前发生过短暂倒转,即Laschamps磁极漂移事件,同时获得了一份能够精确测定年代,且具有连续1700年变化的大气放射性碳-14记录。

  这一记录揭示了碳-14在Laschamps磁极漂移事件之前及磁极逆转期间的主要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地磁场保护着地球免受来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线(高能带电粒子流,如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的攻击,随着地球磁场的减弱,越来越多的宇宙射线进入大气层便会产生更多的碳-14,这些碳-14会被吸收到树木组织中并被保留下来,因此碳-14的变化反映着当时地磁场的变化。

  研究小组发现,最强烈的地磁场减弱并非发生在实际的磁极逆转期间,而是在发生磁极逆转之前的几百年里。在实际磁极逆转期间,地磁场的强度约为今天的28%。而在逆转之前的过渡期,磁场缩减到只有目前的6%左右,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称为“亚当斯过渡性地磁事件”。

  地磁场减弱会导致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研究人员模拟了减弱的磁场如何改变大气模式。计算机分析表明,进入大气的带电粒子等宇宙射线的增多,会增加大气中氢和氮氧化物的产生,这些分子往往会消耗臭氧,这将降低平流层臭氧保护地球居民免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

  臭氧层减少的另一个可能的证据是,在大约4.2万至4万年前,人类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洞穴,并且在洞穴壁画中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红赭石手印,赭石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防晒霜,这可能是人类躲避越来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的方式。

  类似悲剧会重演吗

  最近200年来,地磁强度一直在减弱,现今地磁场的强度较1840年已经下降了10%,平均每百年下降5%。2013年底,欧洲太空局发射了新一代地磁卫星Swarm,观测发现地磁强度正在加速下降,速度为以前测算的10倍。

  科学家发现,地磁北极的位置也在发生着变化。1831年首次实地确认时,地磁北极位于加拿大近北极地区的布西亚半岛,如今地磁北极已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东半球,并向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方向继续移动。这是否预示着新一轮地磁倒转即将发生?

  虽然地质历史时期发生地磁倒转时大都会伴随地磁场强度下降,以及磁极的漂移,但这并不一定都会最终导致地磁倒转,也可能是地磁场正常的波动。由于地磁场变化的极度不规律性,科学家并不能给出准确的预言。

  并且,在地磁场形成之后的漫长地质年代里,地球磁极倒转发生了上万次,这些磁极逆转事件是否对当时的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还需要科学家不断探索。(丁宝明)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