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实现太空行走 他带领“神十二”航天员水下训练4个月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为实现太空行走 他带领“神十二”航天员水下训练4个月

来源:科技日报2021-07-12 09: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所有和出舱相关的试验和预训练,他都报名参加,将获得的体验总结归纳传授给航天员。机械臂试验,他主动报名,并给出意见;舱外服研制,他每次都参与试验。渐渐地,他甚至成了相关产品的“验收专家”。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为了准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出舱活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赵阳2020年与乘组航天员一起开展了4个月水下训练。

  出舱任务成功的消息让他长舒一口气,刹那间,自己的誓言又在耳边响起:“我是航天员教员,为铺就航天员出舱之路,我愿付出一切!”

  水下训练的幕后“导演”

  与神舟七号任务相比,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出舱时间由半小时提升到数小时以上,舱外作业任务量加大,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天上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地面模拟训练中反复练习,直到身体形成肌肉记忆。

  赵阳2006年就被任命为航天员出舱活动主教员,参与完成了神舟七号任务出舱活动训练。从2017年开始,他承担起航天员空间站出舱活动模拟训练任务。随着任务临近,他天天泡在水槽里,每天按照出舱活动数小时的标准,与航天员一起开展作业技能训练。

  航天员在出舱活动期间,如果需要应急返回,必须争分夺秒抢时间。

  为确保训练设计满足要求,需要立足最极端的情况,例如:航天员在空间站最远端的工作点,而机械臂出现故障不能转运航天员返回,航天员只能自主应急返回。

  回舱的直线距离约十多米,但并不顺畅,航天员必须依靠安全系绳,借助舱壁上的固定扶手,绕开太阳翼支座等多个大障碍物,在多次调整身体姿态后才能返回。

  空间站水下训练模型卧在水深10米、直径23米的巨大水槽中,这是模拟出舱训练的主要现场。

  赵阳十分清楚,无论多努力,地面也无法完全模拟天上的实际情况。不过,航天员顾虑的,教员必须先想到;航天员做到的,教员必须先做到。

  他严格设计训练场景,分解到每个动作、细化到每个姿态,以帮助航天员迅速、安全地找到返回的路。每次训练,他与航天员一起,将应急返回时间一分一秒地缩短。

  由于并非处于失重环境,水的阻力让举手投足十分费劲,每次几小时训练下来,都让他浑身酸痛。

  作为出舱活动训练组组长,赵阳参与编写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实施方案》,包括水下训练方案细则、指挥程序等6个文件共80多页。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研究室副主任范继荣对其评价:“他是整场水下训练的幕后‘导演’。”

  踏遍千山万水探寻回家之路

  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11艘神舟飞船返回舱均按计划降落在预定区域。

  不过意外总是有的,世界航天史上就多次出现返回舱“不听话”的事。万一飞船降落在应急着陆区,救援人员不能及时到达怎么办?

  无论中国航天员降落在哪里,都必须能够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要做到这一点,恶劣条件下的野外生存和应急救生训练必不可少。

  初秋,中老(老挝)边境的热带雨林里,赵阳和队友们挥汗如雨,寻找热带丛林野外生存训练场地。这里时常发生野象踩人事件,毒虫毒草防不胜防……他们历经8天,从3处备选地中确定了训练点。

  初冬,巴丹吉林沙漠。为了寻找沙漠野外生存训练场地,赵阳和队友在茫茫沙漠开展了48小时教员预训练。夜里他们挤在沙漠掩体中,用火烤着前胸,后背仍冰凉一片。就这样,他们验证了航天员沙漠生存训练科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寒冬,吉林白城科尔沁草原。积雪没过大腿,为寻找寒区野外生存训练点,赵阳和队友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进行实地探查。他们手脚并用、趔趄前行,呼出的气都能冻成冰茬子。

  为了在恶劣环境里生存下来,赵阳吃过野果子、野菜,甚至是蜥蜴、蚂蚱……在他看来,这些苦自己都能扛得住,但航天员可是国家的“宝贝疙瘩”,不能出一点意外。

  一次在辽宁某地森林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晚上航天员休息后,赵阳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野兽嚎叫,他的心还是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虽然当时有保障单位在航天员营地附近设置警戒,赵阳仍不放心。他拿起一根铁棍,与队友们兵分两路,围在航天员营地四周。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跑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把那群动物撵得远远的。那晚,他一宿没敢睡。

  自2005年以来,赵阳先后多次参与完成发射场待发段紧急撤离训练、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海上救生训练等数十个科目。

  近30年来,赵阳在试验中、训练中不断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国际前沿的相关资讯,先后参与《中国航天员救生训练手册》等书籍编著,参与编辑拍摄的《中国航天员救生训练电教片》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

  他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所有和出舱相关的试验和预训练,他都报名参加,将获得的体验总结归纳传授给航天员。机械臂试验,他主动报名,并给出意见;舱外服研制,他每次都参与试验。渐渐地,他甚至成了相关产品的“验收专家”。

  谈到赵阳,航天员们都说:“有他在,我们安心。”(占 康 付毅飞)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