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教融合,堵住科技人才培养的“管道泄漏”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教融合,堵住科技人才培养的“管道泄漏”

来源:科技日报2021-07-22 09: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我周围,很多家长在学习之外,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孩子打网球、弹钢琴,但对研究科学兴趣不大。这样看来,科普还没有成为老百姓的刚需,公众对提高科学素养也并没有那么重视。”在近日召开的主题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张文宏的一段感慨引发与会专家热议。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的专家呼吁,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让科学和教育实现跨界合作,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切身感受到:小学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对科学兴趣非常高,可是到了六年级就急转直下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也举例佐证了这一现象。一项针对我国23个省、66所学校的调研显示: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学生,有意成为科学家的比例分别为12%、6%、4.5%,呈递减趋势。有意向从事科学职业的学生也出现逐级“管道泄漏”现象。如此一来,报考科研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减少,最后导致人才供给出现短缺。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介绍,大量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反而持续下降,青少年对科技相关行业的职业期望很低。有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对所有科学科目的兴趣都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对科学感兴趣的程度较小学生下降了9.1%,其中对物理学科兴趣下降高达18.7%。

  在郑永和看来,考试“指挥棒”作用下学校考核多以测试知识为主,实验探究类科学课程未得到重视,科学兴趣、好奇心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消磨殆尽。

  应更关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多侧重灌输性知识的传播,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说。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是塑造一种思维方式。”郑永和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应主张将一切科学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应通过直接的自然观察和实践活动,养成基于科学价值观认同的科学行为与科学思维习惯,让学生将客观的知识学习内化为主观的科学认识论和行动力,从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过程,培养性格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进认为,科学教育要实现4个目标:科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如具有科学精神、批判式思维、逻辑思维等;追求科学职业;造就新一代高科学素养公民。面向未来,社会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未来公民应能够进行跨学科思考,进行情感、个人价值观和伦理反思,在复杂的现实问题背景下,能够获取和解释科学知识,分析和评估科学主张的可信度,并熟练地参与科学议题的讨论。

  让青少年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内容

  科学教育的理想目标很“丰满”,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困境。“小学基本没有专业的科学课老师,因为大学本科没有这个专业。”陆云泉说,“科学教育应该校内校外结合,让青少年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内容,未来的科学种子才能生长、开花、结果。”

  从2008年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开始探索,与中介机构、学校开展合作,尝试“准学徒制式”热带雨林探究项目,即让科学家或者年轻科技工作者带领中学生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表明,该项目确实能够提高参与学生选择科学职业的意向。”陈进说。

  专家建议,应让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均衡分配与有效衔接。

  在本次香山会议上,大家呼吁,科技界不仅要重视科学研究上的“硬成果”,还要注重科学“软成果”的产出。应从提供有效资源供给、加强平台和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工作等,引导和激励科学共同体主动参与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并建立与公众“对话”的平台和机制;同时,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重大工程专项和重大研究项目,建立科学家—教育机构—教育研究者合作体系,实现跨界合作。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汤书昆、周荣庭等人建议,成立中国科学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全国开展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协作建设线上资源库,加强科学设施平台对公众开放。

  陈 磊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