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两弹一星”精神:自主创新的惊世奇迹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两弹一星”精神:自主创新的惊世奇迹

来源:科技日报2021-08-24 09: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但就在苏联毁约停援5年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大漠深处爆炸。

  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中国核武器的冲击波震撼着世界,对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研制出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两弹一星”,是一个科学奇迹,更是一个不解之谜。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让新中国抢占了科技制高点,为国防安全铸造核盾牌。这背后,首先离不开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撑。

  “因陋就简”实现“自力更生”

  如果说“两弹一星”是一曲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那么原子弹的研制就是这首交响乐的第一乐章。

  1961年底,从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的安纯祥被任命为包头二O二厂六分室主任,负责原子弹核部件的成型锻造及热处理等科研攻关。

  接到任务的安纯祥立即从厂里选人,并寻找合适的场地。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他们因陋就简先将一个木板搭的工棚作为锻造试验用地,又把627仓库作为研究试制的临时试验场地。

  当时核部件试验是特殊保密的,因此每天锻造都在夜间进行。为了达到高质量的试验要求,安纯祥和同事们就吃在现场,睡在现场,几乎每天要干12个小时。

  “当时大家就一个信念,苏联不提供技术我们自己摸索,没有专家靠大家,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过技术关,宁可掉几斤肉,也要早日试制出‘争气弹’。”安纯祥回忆说。

  正是靠一股自力更生的干劲,安纯祥与同事们在一个简陋的仓库里硬拼无数个日日夜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成功提供了核部件。

  后来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方定带领小组,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点火中子源,同样把“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精神应用得淋漓尽致。

  接受任务时,条件十分困难,不仅没有仪器设备,连起码的实验室也没有。他们花了一个多月功夫,盖起一个以沥青油毡作顶棚、芦苇秆抹灰当墙的工棚作为实验室,拣了别人不用的旧手套箱,加工一些简单器具,便开始了实验工作。夏天室温高达三十六七摄氏度,还要穿上3层防护工作服,戴上两层橡皮手套。每次实验后,汗水浸透了全身工作服。严冬季节,有时自来水管被冻裂了,仍然坚持做实验。

  在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成功捕捉到实验变化的宝贵瞬间,为原子弹点火装置研制出理想燃料,并在后来的原子弹中子爆轰试验中被进一步验证,1963年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点火中子源研制成功。

  从1964年起,用了不到3年时间我国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的爆炸试验,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美苏的尖端事业发展新路子。从采矿、冶炼、加工直到最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都采用了各种因陋就简的办法,使我国尖端事业在简陋条件下以较短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突破原理、物理设计、核地质、核材料、冷试验(17号工地)、热试验、武器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说,自力更生贯穿我国核弹研制始终。

  时代发展,精神的力量赓续传承

  1970年4月24日,历经艰难攻关,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送上了天。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颗卫星本身。它打破了西方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为国人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起初,中国人在西北大漠里竖起第一座发射架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那是开玩笑。中国人用运行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时,洋专家又断言:不可能!但是,“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中国人就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世纪之交,《纽约时报》刊出特稿:中国是凭本事还是间谍来突破核武发展?接受记者采访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指着报道说,“这句话说对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无论是在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年代还是现在,‘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道路,发展高科技的精神支柱。”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院士曾说。

  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两弹一星”的精神力量也在赓续传承、不断发展,激励着后来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奋勇向前。(何 亮)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 上海启动新城绿环水脉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