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群“地质医生” 在喜马拉雅解剖“上古灾害”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这群“地质医生” 在喜马拉雅解剖“上古灾害”

来源:科技日报2021-10-12 10: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教授李渝生一行8人,连续在高原奔波、在险峻的陡坡取样、忍受着高原反应进行测绘、深夜撰写工作日志……在28天中,科考队员4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先后抵达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南缘,完成了我国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中的喜马拉雅山脉灾害链考察工作。

  李渝生说,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调查喜马拉雅山脉地质灾害链的形成环境和条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科考队员如同法医,解剖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古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以及堰塞湖等。然而,多数堰塞湖已经溃决,经过数万年演变,“死去”的滑坡上已经建起了村庄,泥石流堆积体也经历了风沙活动的改造,因此,“上古灾害”并不容易辨别、寻找。

  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一个山脚下,满脸胡须、面部黝黑、嘴唇皲裂的科考队员王昊,指着垂直地面高达百米的沉积剖面说,从这些大型倾斜层理可以看出,数万年前,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区域内存在一个巨大的堰塞湖。

  王昊和同事们爬上这个沉积剖面,将手腕粗、30厘米长的空心铁皮管一端塞入棉花,再用锤子将其打入沉积物内,进而获得未经曝光的沉积物测年样品。

  除了取样,他们还通过无人机勘测获取高精度地形高程数据,分析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数万年前的地质灾害,以便后期建立一个堰塞湖数据库,进而全面研究它们的形成与演化,为喜马拉雅山脉区域未来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滑坡和冰川堵江等不同原因导致的堰塞湖及其溃决的应急处置,提供“药方”。

  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境内,超过海拔5000米的冰川下有一个湖泊——朗错。通过分析坝体形态特征,科考队初步分析判断这是一个冰川终碛体形成的堰塞湖,即冰湖。冰湖是喜马拉雅山脉常见的堰塞湖类型之一。

  “这个堰塞湖在1966年前溃决过一次,溃口形态非常典型,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总体来看,很多堰塞湖的溃决缺乏实时观测数据,所以我们需要调查包括朗错在内的不同类型堰塞湖留下的证据,进而总结堰塞湖的演化规律。科考人员和相关部门了解并建立这类灾害的数据库后,可以制定相应措施。”王昊说。

  经过28天调查,科考队发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很多堰塞湖的持续时间很长,它们的库区已被沉积物填满,在坝体上游形成了宽阔的河谷,很多村庄都建在这里。王昊说:“这个现象很有启发性。并不是所有堰塞湖都会溃决,有些堰塞湖可以存在成千上万年,其塑造的地形也成为峡谷中重要的人类聚居地。在现代堰塞湖的处置中,若能够分析确认堰塞湖坝体的稳定性,就可以将其充分利用。这也是我们研究堰塞湖的最终目标。”

  一生致力于工程地质研究的李渝生认为,王昊的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因为巴基斯坦的阿塔巴德堰塞湖就通过加固坝体,使其成为一座水库,造福一方。

  科考队员们返回单位后,要花费数月在实验室进行大量的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撰写报告。

  杜 刚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