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憨鱼再现“古鱼王国”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大憨鱼再现“古鱼王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10-26 17: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漫游憨鱼生态复原图。 杨定华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时隔30年,最大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再次现身云南曲靖“古鱼王国”。

  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孟馨媛、副研究员盖志琨,在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向世人公布了这一消息。他们通过对4.2亿年前漫游憨鱼新材料的研究,揭开了漫游憨鱼头甲腹面的秘密,为人类了解盔甲鱼类的生活习性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漫游憨鱼的头甲,看上去又大又笨,憨态可掬,科学家最初为它取名为“憨鱼”。憨鱼游动时摆动着一条美人鱼般的长长尾巴,在水中漫游觅食,科学家又在名字上加了“漫游”二字。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在正式公开发表它的时候,便亲昵地称之为“漫游憨鱼”。

  回溯漫游憨鱼的第一次现身,还是1987年,在曲靖南城门城墙附近的西山组下部,朱敏从一堆距今约4.2亿年的浅黄色泥质粉砂中,首先发现漫游憨鱼的存在。

  那是人类第一次窥见它的模样。

  标本里有着较为完整的头甲,漫游憨鱼头甲背面的关键形态学特征可以显现出来,但是遗憾的是,标本仅有一件,它的头甲腹面的形态学特征,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30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找到新的漫游憨鱼化石,但是化石的发现地点位于曲靖古城的南城门附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该片区域早已变成了城市中心的著名文化景点,无法开展野外挖掘。”盖志琨带领团队重新整理资料,对朱敏研究员的其他盔甲鱼标本进行了梳理,意外的是,在过往的材料中发现了一条“漏网之鱼”。

  这是一块揭开漫游憨鱼“头甲腹面”秘密的关键化石。

  当科学家对化石进行小心处理后,4.2亿年前的漫游憨鱼慢慢将面貌展示了出来。

  原来,它的头甲向腹面弯曲形成腹环,腹环中央包围了一个梨形的口鳃窗,口鳃窗被一块很大的外骨骼腹甲覆盖,在腹甲和腹环之间,保存了6对线性连续排列的鳃孔,鳃孔很大,呈圆形,那是漫游憨鱼鳃囊通向外界的重要渠道。

  它的腹甲很大,能够形成鳃孔的内边缘,科学家猜测,漫游憨鱼的嘴,可能位于梨形口鳃窗的末端。

  4.2亿年前,这条漫游憨鱼是如何在地球上生存的?

  科学家发现,漫游憨鱼竟然有着和魔鬼鱼类似的外鳃孔,位于头甲的腹面。魔鬼鱼为了适应底栖生活,它们的胸鳍扩张,直至与躯干愈合,逐渐演化为身体极度扁平的扇形或圆形,多潜伏于具有泥沙底质的平坦海底,以捕食小型鱼类与甲壳类为生。

  “这说明,漫游憨鱼可能同样漫游于具泥沙质基底的平坦海底,在安静滨海环境中,以滤食海底有机碎屑为生。”盖志琨说。

  在4.2亿年前,漫游憨鱼也有自己的“天敌”。

  此次发现的漫游憨鱼,其头甲最大可达16厘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真盔甲鱼类。但漫游憨鱼的“头围”并非天生如此。

  早在4.5亿年前的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的真盔甲鱼类个头都非常小,是一类头甲仅有2厘米左右的小型鱼类,直到4.25亿年前的志留纪罗德洛世期,才出现了头甲约为8厘米的中等大小的真盔甲鱼类——长孔盾鱼。

  盖志琨推测,真盔甲鱼类头甲之所以出现增大演化的趋势,很可能与同期无脊椎动物海蝎子之间的协同演化有关。

  他告诉记者,在志留纪,当海蝎子逐渐出现具有捕食功能的器官后,捕食活动不断强化,而被猎捕的对象——真盔甲鱼类,很有可能与海蝎子之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殊死抵抗”,面对捕食者的进化,作为真盔甲鱼类的漫游憨鱼,只有通过不断增加头甲的大小,才能抵御海蝎子的捕食。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