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白洋淀的“华北之肾”功能正在恢复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白洋淀的“华北之肾”功能正在恢复

来源:科技日报2021-11-30 09: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是唐河与白洋淀交接的区域,由于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自然的淀口曾被人为改成农田、旱地等,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通过退耕还湿、恢复自然水系形态和湿地多样化生物生境等措施,如今的唐河入淀口湿地绿草茵茵,碧波荡漾,淀鸥、白鹭悠游栖息,“台田苇海、鸟类天堂”的美景正在逐步重现。

  唐河入淀口湿地的修复是整个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缩影。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白洋淀4条主要入淀河流以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生态补水

  合理调控淀泊水文水资源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360平方公里的淀区内,有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多条沟壕纵横交错。作为我国北方稀缺的自然湿地,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的气候、工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上游水库的陆续修建,导致白洋淀入淀水量不断减少。同时,上游水土流失和淀内围堤造田,使得白洋淀泥沙淤积加速,淀区水面日益缩小。

  加上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水产网箱养殖等,导致白洋淀水质不断恶化。一位淀区附近的村民表示,污染最严重的那段时间,“连鸟都不飞过来了”。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攻坚战同步打响。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攻坚战就需要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治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缺乏清水补给、生态流量锐减,是白洋淀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威胁。实施生态补水、合理调控淀泊水文水资源是修复白洋淀生态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据统计,2018年以来,河北省累计为白洋淀补水13.04亿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以上。近两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特别是位于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科学调配水资源,对入淀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其中,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河等河流基本实现常年有水入淀,使白洋淀生态得到较好恢复。

  《河北雄安新区2021年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方案》提出,今年计划生态补水量约4亿立方米。雄安新区还建立和实行了生态补水运行机制,根据白洋淀生态用水需求,科学调整补水时段和补水水源、水量,增加水动力和水体流动性。

  系统治理

  构建可持续的湿地生态系统

  除生态补水外,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还表示,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全面推进,实施“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稳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从2018年开始实施的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项目,就是一个综合治理的典型案例。我们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最小人工干预为原则,尊敬自然,降低破坏环境的可能性,充分结合场地现状条件、环境、气候等多种要素,力图以保护与修复为出发点,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集团常务总裁闵颖说。

  在湿地与周边村庄交界处,一条条绿堤成为生态缓冲带,拦截来自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项目团队根据湿地的空间地貌,重塑生态系统,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廊道,优化唐河水入淀后的水流路径,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根据湿地的功能区划和景观需求,项目团队对芦苇等植物种群进行选择与搭配,提高植物对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吸收等,达到水质净化目标。

  “我们希望能将唐河入淀口区域打造成近自然、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示范区,成为区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闵颖说。

  白洋淀水变清了、水面变大了,湿地生态系统和“华北之肾”功能正在逐步恢复。数据显示,2002年白洋淀湿地保护区成立时,记录有野生鸟类192种。近年来,通过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力度,野生鸟类不断增加,种类记录增加到230种。在2020年冬至2021年春的观测中,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48只。为保护白洋淀水生生物多样性,河北科学设置白洋淀禁渔期,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超1.5亿尾,白洋淀多年未见的鳑鲏鱼、黑鱼、嘎鱼等物种重新出现。

  “30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如今又重新出现在白洋淀。”安新县小张庄村村干部张福庆从小生活在白洋淀边,他说,鲈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现也证明白洋淀水质变好了。

  控源截污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赵宪伟说,白洋淀治理还将聚焦原生村落生活污染、淀区底泥累积污染、旅游航运次生污染等问题,实施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并进行探索性实践。

  原生村落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是白洋淀污染的重要来源。据保定市原环保局统计,淀内村的氮、磷输入量分别占流域氮、磷总输入量的1/4和1/3。

  河北在快速推进雄安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雄安新区唯一水体——白洋淀的保护,提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的口号。而且根据河北省“确保2021年淀区水质达到Ⅳ类、力争部分达到Ⅲ类”的要求,按照常规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出水水质并不能达到入淀要求。因此,过去白洋淀城中村的生活污水都是采取“倒排”的形式,即把污水运输至外围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这样不但成本高,而且容易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

  如今在白洋淀城中村,村民家流出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深度脱氮设备中,处理后的水再进入小池塘等水体中,进行再度净化……这是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和北京中持碧泽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的白洋淀城中村污水深度脱氮示范项目。双方共同开发的珊氮技术作为深度处理单元,为氮、磷的深度去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污水经过二级生化处理,除了氮、磷指标外,其他指标都能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再通过珊氮技术,对氮、磷做强化处理,基本将水中的总氮浓度稳定控制在每升1.5毫克以下。随后,通过下游的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的深度净化,最终实现污水的超净排放。”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孙移鹿博士说,作为目前排放标准最高的农村污水项目,经深度脱氮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了入淀排放要求,对白洋淀来说,也起到了生态补水的作用。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治理白洋淀,而是治理整个流域。”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高英华说,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治理,接下来“应当推进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等全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李禾)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