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学科交叉+转专业 跨界成才更从容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科交叉+转专业 跨界成才更从容

来源:新民晚报2025-06-12 18:17

  话题主持:本报记者 张炯强 王蔚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高考结束,成绩优异的考生面临提前批、一本名校的志愿填报。记者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了解到,今年报考上述研究型高校,专业选择也许并不如以前重要了。传统文科的学生或将走进理科实验室,理工科生甚至医科生则要接受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

  “交叉”成为各校教学改革的关键词。比如复旦的文博专业,原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但考古、文物修复等早就吸引了化学、生物专业的学生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则联合各学科专业,实施平台培养的各大试验班。同济大学的设计专业也将与AI、产业定位深度整合。

  “交叉”为何成为重中之重?随着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加速融合,人工智能应用早已突破学科界限。以智能医疗为例,其需要生物学、医学与算法科学协同发力。显然,面向未来,高校打破原有专业知识特定的领域围墙,让跨界思维成为师生必备素养,才是创新之本。

  一流研究型名校的本科毕业生中,升学深造的占据较大比例。因此,专家提示,报考此类学校的考生不必拘泥于专业,今后更应关注兴趣培养。

  四所高校招生亮点

  复旦大学

  多元项目灵活开放 本研课程互选共享

  复旦大学本科生院

  复旦大学发布面向2025级本科生新生的教育教学改革3.0版,致力于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造就多潜质、高潜能“干细胞式”创新人才。2025级本科培养聚焦三大核心特色。

  项目培养:立体交叉,融通引领未来

  ■“2+X+Y”人才培养总体框架:“2”筑牢根基:全体学生接受通识教育与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教育。“X”多元探索:提供100余个跨学科、专业、创新创业学程(微专业)及丰富双学位项目(如“X+AI”),支持个性化路径构建。“Y”融合创新能力:建立“产学交替”的创新能力实训体系,未来三年覆盖全体本科生的“复芏计划”(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完善螺旋递进科研训练。

  ■ 本研融通“立交桥”:整合本研阶段,推出四类成长模式、120个培养项目。包括,基础研究型(本博类培养项目)、专业应用型(本—专硕—专博类培养项目)、交叉融合型(如双学位、学科博士+AI硕士培养项目)、灵活转换型(前三类项目间自由切换,支持兴趣探索与路径调整)。

  ■ 交叉学科强势驱动:新文科领航:人文社科主导超半数双学位,文理文工交叉、文社融合、文医融通,新文科渗透率超55%。新工科汇聚:六大创新学院推出18个本博/本硕项目,设顶尖科学家“学术班主任”领军班(如“星陈计划”本博融通培养项目、“光子计划”院士班),配置优质实训基地、行业导师及海外交流资源。

  自主发展:起点自由,路径无限

  ■ 突破专业壁垒:高考录取专业仅为起点。2025级本科招生取消跨院系大类招生,新生享有跨院系自由转专业机会,人才培养单元升级为灵活开放的“项目”。

  ■ 多元路径选择:46个双学位项目(41个“X+AI”),入学后第二学期开放申请转入。预计超过1/3甚至一半新生可走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

  ■ 院系创新项目:如外文学院“外语+计算机”、新闻学院“新闻+AI/法学/经济学”、国务学院多轨道培养+全球领导力计划、新工科创新学院产教融合班等。

  ■ 全程科研赋能:“复芏计划”全面扩容,“卓博计划”已托举820余名本科生科研报国,为学术理想提供坚实支撑。

  有教无类:提质增效,资源共享

  ■“一通二压三提升”

  “一通”资源:本研课程代码统一、难度分级,实现跨学科、院系、阶段课程互选共享。

  “二压”增效:一体化设计培养方案,大幅压减学分,挤压“水课”,建设大学分、高难度基础课及“实验—实践—实训”核心能力课。

  “三提升”赋能:提教学难度与师资投入,力促“金课”建设;提实训强度;提智能密度:加速AI赋能教育(AI-BEST课程120余门),推进“AI+师生共创”专项(上半年立项120余项),承担教育部智慧教育试点。

  ■ 结构优化保障:2025本科招生人文、理、工、医、交叉五大门类均衡(各约20%),着力发展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把交叉作为最重要的学科创新引擎,引领文理医工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升级“SJTU+X”模式 保障二次选择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升级“SJTU+X”本科招生培养模式,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更优秀。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泰晤士高等大学排名52,QS排名45,稳居国内一流大学前列,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最新的高校ESI学科排名中,位列内地高校第三,CS rankings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三、人工智能分项全球高校第一。2025年发布的生均预算经费达60.56万元,位居全国第二。毕业生就业力和薪酬水平也稳居高校前三。师生创新潜力持续释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SCI收录论文数、CNS等顶尖期刊论文数持续领先,科研创新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综合生源质量位居全国顶尖高校前列。2025年,我们继续升级“SJTU+X”本科招生培养模式。S代表两大Super计划,即致远荣誉计划和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J是Joint,代表联合各学科专业,实施平台培养的各大试验班;T意为Two-pronged,代表着双学士学位项目;U即Unique,代表了我们各具特色的全部本科招生学院。X是指未来在交大的学子们,拥有无限的未来。

  今年,交通大学进一步推进以人工智能等领域为代表的“大信息类”学科发展,设立人工智能(拔尖英才班)、电子信息类(IEEE试点班)、电子信息类(计算机永强试验班)、电子信息类(集成电路英才班),持续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同时,各学院积极打造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行业特班,如机械类(钱学森科学工程试点班)、涉外法治特班等,为国家重点领域持续输送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放开转专业,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可多次申请转专业。学校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出发,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与教育资源,充分保障学生的二次选择权,助力每一位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与教育增值。

  同济大学

  设计学类交叉融合 打造“大设计”人才

  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

  交叉融合,是同济大学本年度的招生特色。以学校本年度新设立的设计学类专业为例,就是新文科育人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2025年开始,同济大学将原来设计学类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艺术设计学”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实施统一招生和培养。这个新型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虽然沿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名称,但其专业内涵已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当前,设计学科正处于疆域拓展和范式转型的阶段。同济大学此举旨在焕新专业内涵,促进艺术与设计在更广阔的社会技术语境中的对话,实现“设计人文”与“设计技术”的相辅相成,互补互惠。

  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是一个以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型设计学类专业,全面体现设计从“制造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到“行动的艺术”的内涵拓展,实质性地推动门类众多的“小设计”走向系统创新的“大设计”。该专业采取艺工融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开设媒体与传达设计、产品与体验设计、环境与场景设计等专业方向,设置6种类型的课程模块(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技术、设计领导力、设计研究、设计实验),并在高年级构建不同学院师生参与的跨学科项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所在的设计创意学院实力雄厚,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设计学院之一,跻身世界著名设计学院行列。同济大学设计学不仅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获评A+,而且在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艺术与设计”位于全球第11名,连续七年领跑亚洲。

  华东师范大学

  调整专业选择多 成才路径个性化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依托5个强基基地、10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2.0基地,3个国家一流学科成立卓越学院,卓越育人从1.0到3.0快速迭代,华东师范大学打造人才培养的改革试验特区,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个性化的成才路径。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建议将个人兴趣、未来发展与分数实际三者结合进行统筹考虑,按“稳”“保”“冲”三种类型规划专业志愿。如果在“稳”的分数段,考生可以完全按照意愿填报心仪专业。无论专业“冷”“暖”,只要有浓厚的兴趣,肯下苦功夫,未来一定能有卓越的成就。如果在“保”的分数段,考生可以考虑“高低搭配”填报志愿,同样以个人兴趣为重要参考,结合历年录取分数,确定首选专业(兴趣)与备选专业(低分),组合填报。对于“冲”分数段的考生,建议策略为优先保障学校志愿。入学后,学校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转专业、微专业、“一生一案”等重新调整专业的宽广途径,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

  华东师范大学今年有61个本科专业参与招生,覆盖了主流文理学科和信息领域为主的工科专业,其中55个专业在软科排名中达到A及以上。软件工程、统计学学科在2024年软科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10个专业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四、沪上第二。以上拔尖基地采取入校二次选拔模式,各基地按照国家要求,培养相关学科未来拔尖领军人才。

  学校教师教育引领能力持续凸显,已成为中国名中学校长的摇篮。2024年启动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又一次跃级提升。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