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绿富同兴 乌兰布和沙漠育出生态明珠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绿富同兴 乌兰布和沙漠育出生态明珠

来源:科技日报2022-06-21 10:29

  位于内蒙古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的现代化牧草种植基地姚鑫摄

  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给沙草种植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以光伏组件为植被遮阴,减少蒸发量,以植被生长抑制扬尘,减少对发电量的影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实践为沙漠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做出了有益探索。

  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举行了奶业振兴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8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同时奠基。此时的磴口县,已拥有44座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奶牛存栏12.35万头,全年产鲜奶近62万吨,而磴口县的目标,是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

  地处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东端的磴口县,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地利条件绝对算不上优渥,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底气从何而来?究其根源,在于当地日益好转的生态环境。

  在磴口,搞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植绿种树。近几年来,锲而不舍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了数十年的磴口县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发展之路:在发展中搞好生态,向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发展。

  大漠新能源:板上发电,板下生金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分布在磴口县境内。走进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工人们将稻草压入沙中制作出草方格沙障,这种形似魔方的草方格不仅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还能点播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久而久之,寸草不生的大沙漠逐步发展成为草障植物带。

  “近10年来,磴口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全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也使得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的输沙量大幅度下降。”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向记者介绍。

  治理好的沙漠能生金,在产生生态效益的同时,乌兰布和沙漠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沿乌兰布和沙漠的穿沙公路向西行驶,一大片一大片的深蓝色光伏板犹如汪洋大海,与道旁的垂柳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景致。磴口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园区主任袁海文告诉记者,磴口县黄河流域“光伏+沙产业”协同发展创新示范基地项目于今年4月中旬集中开工。项目建设按照集中化、规模化布局,围绕生态治沙、科技治沙、节水治沙、产业治沙,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林、草、药相结合的立体产业方式,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该光伏项目选用74万块双面双玻组件,平均每年上网小时数可达到1800小时,发电量可达到7.26亿千瓦时,同步配套6万千瓦储能,每天储能时长2小时。项目建成运行后,年产值约2.1亿元,可实现林草药综合经济效益3000万元,同时实现绿化治理面积1.2万亩。

  板上发电,板下生金。在华盛绿能磴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绿能)的基地内,300多个发电、种植两用的大棚排列整齐。“磴口县土质好,日照充足,产出的华莱士瓜品质好。这段时间,正是早熟华莱士瓜的上市期。”华盛绿能总经理李虎向记者介绍,这个光伏+设施农业的产业园区,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设施农业大棚有330栋,棚上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项目,棚下实施绿色无公害设施农业,光伏总装机容量50兆瓦,年均发电7225.91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可节约煤约为24568.09吨。

  专家表示,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给沙草种植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以光伏组件为植被遮阴,减少蒸发量,以植被生长抑制扬尘,减少对发电量的影响。磴口县的实践为沙漠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做出了有益探索。

  盘活沙资源:绿了沙漠,富了百姓

  在磴口县王爷地有机中蒙药材种植基地(以下简称药材基地),雪白的苁蓉花点缀在成片的梭梭林中,顺着花朵的下方用双手挖几下,长着“龙鳞片”的肉苁蓉就显露出来。作为名贵的中药材,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木的根部,它在沙里茁壮生长,梭梭木在沙地上防风固沙,二者成为治沙的“黄金搭档”。

  药材基地经理白蕾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种的梭梭林有两万亩左右,今年预计采收的肉苁蓉有一万亩,亩产在100公斤左右,每亩收益大约3000元。”

  目前,磴口县共吸引了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三正苁蓉沙林产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这些企业在茫茫沙漠上人工种植了梭梭林50万亩,接种肉苁蓉14万多亩,年产鲜品肉苁蓉500吨,磴口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

  磴口凭借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的资源优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在乌兰布和沙区通过人工造林、封沙育林、工程固沙等措施,先后完成了308华里防沙林带的更新改造工程,大力营造以乔木、梭梭、花棒等为主的乔灌木结合的防风固沙林,阻断沙源向黄河及城乡周边的输沙通道,使乌兰布和沙区近130万亩的沙漠披上了“绿装”。

  与此同时,通过政府推动、科技促动、产业带动的方式,社会化造林在磴口也蔚然成风。众多企业都加入到了治沙行列中,这些企业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绿色新能源、肉苁蓉、甘草等沙产业,初步形成乌兰布和沙区有机特色经济林、荒漠中药材、光伏治沙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治沙格局,既盘活了乌兰布和沙地资源,又有效加快了乌兰布和沙区治理步伐。

  湖光芦苇荡:百鸟齐飞,人游画中

  位于磴口县的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热门景区。

  纳林湖湿地是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大型的淡水湖,是我国西部地区鸟类繁殖和迁徙的重要场所,具有典型的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特性,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鸟繁殖场所、迁徙途经地及黄河鱼类生长繁殖的场所。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纳林湖水经专家检测为国家二类水体,在此水中生长的各种鱼类26种,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有机生态鱼,特别是湖中草鱼,个大体肥,几十斤的大草鱼鲜嫩可口,市场供不应求,良好生态之下的经济效益开始凸显。

  2010年,磴口县引进宁夏沙湖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团队,以“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总体要求和目标,开始全面治理开发纳林湖。

  “10年来,我们以安全无污染为前提,以湿地保护为基础,以生态、低碳、环保为理念,以休闲、养生、野趣为卖点,严格按照《纳林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建设发展,在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纳林湖景区负责人韦春江告诉记者。

  记者在公园内看到,纳林湖景区建成的观光木栈道、生态凉棚、生态温棚等建筑,摒弃了钢筋水泥石块等现代材料,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废旧木料进行加工改造作为墙面,将湖里的苇草编制成席作为顶棚,而经过科学设计的圆锥形顶部加大了空气流通,随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这些建筑颇具地域特色,又实现了资源的就地利用。

  如今的纳林湖坐拥900多公顷湿地和300公顷芦苇,以芦苇自身净化水质的功能进行生物水体净化,水域内栖息着218种鸟类,其中有珍稀的黑白天鹅、灰鹤、白鹭、鸳鸯、鸿雁等。春秋时节,多种奇禽异鸟翩然而至,栖息在这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形成了大漠中的奇观。(张景阳)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