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胡杨精神到昆仑精神,华为自主创新带来哪些启示?
首页> 科技频道> 创新创业 > 正文

从胡杨精神到昆仑精神,华为自主创新带来哪些启示?

来源:光明网2022-09-06 18:26

  跨越山海,终见曙光。9月6日,华为举办HUAWEI Mate50系列及全场景新品秋季发布会,时隔两年再次推出创新与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华为Mate50 系列。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华为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华为保持了高昂的创新势头,“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此次发布的华为Mate50系列便是最新力作。

  在“极境”中“敢为”,华为从来不让人失望。华为Mate系列因创新而生,始终以领先科技革新用户体验,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的新高度,成为高端旗舰手机的代名词。

从胡杨精神到昆仑精神,华为自主创新带来哪些启示?

  每一代Mate,都是华为创新与尖端科技的集中体现。大屏幕、长续航、独特ID、超强性能、麒麟芯片……这些耳熟能详的关键词,构建起全球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超强认知,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设计的风向标。

  此次全新推出的华为Mate50系列,再次汇聚科技创新大成,创造了多个“业界第一”。据介绍,华为Mate50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且创新支持应急模式,有效缓解电量焦虑。

  它拥有业界最大、多档可调物理光圈,可随心调节景深范围和虚化程度,实现更大的创作空间。配备全球独家昆仑玻璃,耐摔能力更强,全系IP68防水防尘,是业界首款支持全机身恒温充电的手机。

  同时,华为Mate50首发搭载鸿蒙操作系统3.0,在便捷高效的体验之上,引入隐私中心、安全中心、应用管控中心,构建起简单、透明、无死角的隐私安全保障,让数据可见、可信、可控,捍卫每一位消费者的隐私安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华为 Mate50身上的一个个“之最”和“首次”,何尝不是勇闯创新“无人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生动写照。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正是华为科技创新的最好注脚。

从胡杨精神到昆仑精神,华为自主创新带来哪些启示?

  发布会现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以“跨越山海 终见曙光”总结华为矢志创新的心路历程,致敬华为在极境中的敢为的“昆仑精神”,让人心头一震、感慨良多。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未曾停止创新的脚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达2.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6%,再创新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未来发展韧劲,研发投入非常关键。美日欧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基本保持在12%至23%之间,中国要与之相当,仍需长时间积累和追赶。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华为从不吝惜在研发上的投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华为研发费用为790.63亿元,同比增加62.05亿元。10年来,华为投入研发经费高达8450亿元,换来科技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全球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争夺未来科技主导权,投入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是提高我国经济创新活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真金白银的投入,撬动创新的巨大潜能。

  华为不惜重金投入研发,投入基础研究,背后有怎样的“精神密码”?

  先说胡杨,华为崇敬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之为英雄树。胡杨树的精神是什么?在缺水的大漠中顽强地生长,在如刀的沙漠风中勇敢地抗争,顽强地生存,在如火的骄阳中不屈地拼搏,在严寒的隆冬坚强地屹立。

  华为赞美胡杨,不仅因为其风姿,更因其生命力中蕴含着扎根、奋斗、不服输的精神。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说,“无论有多大困难,华为都会继续下去。华为要学习胡杨林精神,通过不断创新把好产品带给消费者”。

  再说昆仑,华为礼赞昆仑——昆仑山脉横贯中国西部,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延伸面积最大的山系,被誉为“万山之祖”。有句话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华为强调“昆仑精神”,正是与初心对话,照亮未来之路。

  发布会上,《始于昆仑 跨越山海》的主题视频令人震撼——始于克里雅山口,5450米海拔砥砺攀登,翻越天险,在极境之地,与世界联接;75天1500公里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无人区,用探索的足迹,刻下挑战的意义,彰显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华为人的创新梦与昆仑山融为一体,笃行致远,初心可鉴。

  从胡杨精神到昆仑精神,华为自主创新的传奇在升腾,华为Mate系列的故事在延续。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捷径可走,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

  当前,我们正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华为Mate系列十年“进阶”,也反映着我国十年来科技事业的巨大成就。

  十年来,从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到下大力气解决好“卡脖子”问题;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到推动科技领域不断深化改革,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生效,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开启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中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为这幅创新图景中一抹亮色。期待华为在攀登自主创新高峰的征途上,像胡杨一样“扎到根”,像昆仑一样“捅破天”,在新一轮国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夺得主导权,傲然挺立,创造更多奇迹。(柯岩)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举行会谈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