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需求导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需求导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来源:经济日报2022-09-07 09:35

  近日,《2022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正式发布,文件围绕现代农业、智能装备、绿色低碳领域列出三大清单38项需求,紧盯农业技术前沿热点、生产一线痛点。

  三张清单启示我们,农业科技创新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从田间地头来到田间地头去的过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面向现实需求,以衔接顺畅的产学研链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我国近10年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可谓成效显著,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但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种业方面,玉米与大豆的单产不及美国的60%;部分高端农机、智能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绿色发展技术储备不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6。

  之所以存在上述差距,既因为“从0到1”的实验室成果突破存在提升空间,更在于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在“从1到10”和“从10到100”的产业转化与商业应用环节出现了供需脱节,导致成果面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窘境。

  农业科技创新重在实用。这是由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当下,我国有2亿多农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既缺乏科技投资的成本,又不具备规模化应用科技成果的实力。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要坚持用户导向,只有把抽屉里的成果转化为田间的生产力,才能真正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尽管很多地方已意识到上述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堵点。从创新源头看,“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依然存在。部分科研人员发文章、获专利,但并未瞄准现实需求。再高大上的成果如沾不到泥土,也只能被束之高阁。在成果转化方面,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市场力量未得到有效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接不畅,农企作用并不突出。

  打通堵点要多方发力。首要之举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在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上,要强化成果导向,站在全产业链角度分类评价。不少地方已开展了有益尝试,以“赛马”“择优委托”等形式,启动了大豆、玉米种源攻关的“揭榜挂帅”。在绩效评价上,落实合理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尊重农业科技规律,解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

  实现产学研衔接,关键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比如,一些省份对科研、教育、企业等创新资源进行整合,设立若干专业组和综合试验站,紧扣产业需要,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将长期单兵作战的农业科技人员“拢起来”、把长久分散的农业科技资源“合起来”,做到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应用的紧密衔接。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市场的力量不容忽视。一方面,巩固农企的创新主体地位。可以通过选派专家进企业、成立科技创新中心等方式,搭建科企融合平台。另一方面,畅通成果转化交易渠道。在线下成果交易活动之外,重点建设线上平台,力求涵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尤其具备价值评估、项目挂牌等功能,更好推动成果孵化转化。(纪文慧)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 国庆中秋假期第三天 全国铁路客流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