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开创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中国气派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开创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中国气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9-21 09:23

  【一把手谈科技文化】

  作者:张玉卓(中国科协党组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科学文化作为人类科技实践的精神化结晶,贯通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思想源泉,连接不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讨科学文化在当今世界大势、人类文明大局和中西文化交流格局中的位置,探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世界的普遍意义,开展面向世界的文化对话,真正做到坚定文化自信,有力激发支撑民族复兴大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意义重大。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科学文化创新发展

  西方文明对于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刻意义,其“普遍性”背后也隐含了“西方中心”的叙事逻辑,使得研究者们常常采用线性、单向度的理解模式开展科学文化研究,缺乏对文化自身整体性和复杂度的理解。形成对科学文化的整体观照,其理论框架必须更多地涵盖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更多体现的是“中华”作为一种文明体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中华文化倡导“同天下之利”,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与和而不同,注重“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整体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以其探索天地之间奥秘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辨和生命感悟,形成对科学文化的整体观照,为科技文明发展提供丰厚的滋养。

  与此同时,当代科学文化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趋势,正在叩击“割裂还是融合”的“时代之问”。万物互联极大地推动学科、区域、国家的界面重塑,更为各种文化的连接提供桥梁。以一种时代的、世界的眼光审视社会系统连接、整合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就会注意到科学文化也将随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机械式、还原式的认识论已经不能够“包打天下”,需要以系统观、整体论的方法,全面认识科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向。科学的联系是文化在动荡中建构的重要纽带。割裂还是融合?对世界至关重要,对中国尤其重要。

  从千年时空看,人类社会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解放构筑前行方向,科技对社会的改造和文明的塑造能力不断加强,并在以更快的加速度实现这种塑造。一旦科技的基础、引领性地位得以确立,科学文化的发展必然迎来新一轮的版本升级。依稀可见,当代科学文化的大潮,正一往无前地朝着向善、求真、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科技工作者,都历史性地成为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力行者,以更加繁荣的文化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文化向行业、部门、产业前所未有地融合,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百年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壮阔实践中汲取创新自信

  政党、国家、民族的历史自信,展现在其“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搭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科学大旗,汇聚全民族科学救国的壮阔洪流,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推动科学文化在中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几十年前,竺可桢、茅以升、童第周、苏步青、梁思成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优秀科学家在中华大地率先推动了以爱国主义为精神纽带的中西文明互鉴实践。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追赶”走向“跨越”,展现了创新自信的生动实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历史总结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百年奋斗、求索, 树立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科学文化的光辉典范。迎着科技革命的浪潮,随着科学文化日益走出“经院”,在塑造社会文化新潮流中作用不断凸显,呼唤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海纳百川的格局胸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在新的科学文化创造中展示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中国气派。

  当好新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旗手和使者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进步、繁荣科学文化的拓荒者和开路人。肩负起这一时代洪流创造者的历史重任,必须要把握科学文化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尊重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在正确历史观中把握科学文化前进规律,以整体观照、涵盖和包容多样。必须要做科学文化融入社会的力行者、传播者,使科学文化在开放社会的环境中真正融入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让广大人民理解并掌握,真正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保持开放创新的文化发展活力,使科学文化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必须要坚持开放胸怀和世界眼光,做国际民间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求真务实、协同开放、理性严谨等各国普遍认同的理念,让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营造国际合作环境,展现中华民族以和邦国、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格局。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1日 04版)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

  • 江苏盱眙:种粮大户喜获丰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报告发现一个原以为“不可能存在”的神秘结构。
2025-05-26 09:18
阿尼玛卿雪山保存着50余条冰川,年均径流量占黄河上游总流量35%,其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2025-05-26 09:16
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
2025-05-26 09:15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