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创新让能源企业更有底气——专访长庆油田付金华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科技创新让能源企业更有底气——专访长庆油田付金华

来源:光明网2022-10-12 15:15

  本期专家

  付金华,长庆油田副总经理及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知名专家,长庆油田油气资源发现与储量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组织完成了国家、中石油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在陆相致密砂岩气、内陆坳陷湖盆超低渗透油藏和源内页岩油三大领域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

科技创新让能源企业更有底气——专访长庆油田付金华

长庆油田副总经理及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付金华

  企业的科技创新担当 基础科研是重中之重

  Q1:“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您认为企业为什么要重视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方面,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A: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举一个例子,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探经历了50多年,这不光是一个艰苦的创业史,更是一个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史。正是因为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让我们发现一批又一批油气田,并且有效地开发更复杂的油气田。

  长庆油田多年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对勘探开发对象的客观认识;第二是技术创新,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产量和开发效益。

  在未来,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能源行业的科技创新高地。根据未来油气发展实际情况,长庆油田也提出了要打造低渗透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

  在科研创新方面,主要在四方面发力:首先,根据不断变化的复杂需求,要进一步明确未来理论和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做好顶层设计;第二,要在创新过程中狠抓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的落实落地;第三,要不断创新科技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第四,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此外,未来我们将用好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个平台,吸收国内外的优秀科研团队、研究院所和高校,进行联合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掌握国内、国际未来发展的技术方向,推动整个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

  Q2:如何看待目前国内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现状,以及国资委对大型国企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的要求?

  A:近几年国内企业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但是和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投入力度还不够。以长庆油田为例,我们每年投资有500多亿元,直接用于基础研究的只有不到10亿,只占2%左右,但是这个投入比例已经高于国内同类型公司。

  应用基础研究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特别在这个追创新的时代,应用基础研究能够解决一些理论难题和“卡脖子”技术,作为国有企业,长庆油田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用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Q3:“双碳”这一国家指导原则,对油气行业领域意味着什么?

  A:双碳目标是文明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年来,长庆油田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油气行业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都将产生影响和改变。

  首先,在工作理念方面,油气行业以化石能源为主,会优先发展天然气,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会进一步发展和油气伴生的能源,整个业务链会有所改变;

  其次,在双碳目标下,推进绿色发展也推动我们从技术和管理手段上进一步创新,加大相关领域装备和技术的创新研发,让装备更加低能耗。

  Q4:传统能源企业的科研数字化建设体现在哪些方面?

  A:数字化建设对油气行业非常重要。多年来,长庆油田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数字化和智能化。

  举个例子,长庆油田在2008年提出建设5000万吨目标的时候,工作人员只有7万人,管理井数不到2万口。但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现在的生产规模已经达到近10万口,但工作人员数量没有增加。

  接下来我们要把数字化和信息化进一步结合。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数据,要处理这些数据,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是要准确获取生产、勘探开发和科研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第二是通过获取的数据建立综合性的模型,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

  校企互相成就 将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

  Q5: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可能是怎么样的?

  A:校企合作不光能解决企业的科技和生产问题,同时也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科研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能够把技术成果与市场进一步对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目前,长庆油田已经和许多石油大学有了一些合作,接下来,希望通过与高校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解决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里,学校也会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让他们在后续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Q6:您曾经在高校攻读博士,现在在企业中进行科研工作。您认为不同环境下做科研有什么区别?

  A:高校科研和企业科研会有一定差异:高校的研究立足点更加宏观,而企业中的科研目标更明确,落地的时候也有量化指标。

  以我多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来说,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首先要思考解决什么理论问题,第二是思考解决什么技术问题。

  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够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研水平提高,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快地转化成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让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

  企业科研人员的科学决策离不开信息把控

  Q7:如何才能让企业科学家更好的做到“科学决策”“循证决策”?

  A: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决策制度和体制,让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此外,科学决策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和经验基础上。因此,作为科学家,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第一,要对从事的行业有完整、准确、全面的把握,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第二,要能够把握好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充分掌握行业未来的研究方向、技术发展趋势;第三,作为决策人,科学家在自己的领域内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第四,要能够把决策落实到具体行动。

  Q8:您认为企业科研人员在工作中最应该注重什么能力的培养?怎样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知识范畴?

  A: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研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首先,作为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其次,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未来的科研之路将困难重重;

  第三,要培养科学严谨的精神,以油气行业为例,如果一个数据分析得不准确,就可能会造成最终产量的差异;

  最后,要有交流合作的能力,善于组织团队,善于联合多方力量,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走近“高被引”

  2022年4月14日,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正式发布。该榜单以全球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统计来源,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从多个维度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这是自2015年以来双方合作进行的第八次发布。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4701人, 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

  高被引学者的基础数据提取使用了爱思唯尔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映射(已覆盖111个学科),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契合中国学科设置的学术研究生态,科学、精确地描绘了中国学者的科研产出,为进一步清理、分析和研究学者引用表现提供了有效帮助。这也使得有更多在细分领域有卓越表现的学者进入大众视野。

  2021年度榜单中共有来自37所企业的46名企业科学家上榜,是去年企业上榜学者的2倍。百度、联想、小米、华大基因等企业科学家的科研产出逐年攀升,企业中的科研工作正在快速发展。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进入建成通车倒计时

  • 202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