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家揭示恐龙时代古蚂蚁的细致样貌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科学家揭示恐龙时代古蚂蚁的细致样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2-23 03:45

  光明日报讯(记者张蕾)近日,科学家团队以白垩纪缅甸克钦琥珀的昆虫内含物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恐龙时代一种古蚂蚁的身体内部解剖结构,揭示了目前化石里保存最完整的蚂蚁内部软组织结构,为昆虫内部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成果在线发表于《BMC-生态与演化》(BMC Ecology & Evolution)。

科学家揭示恐龙时代古蚂蚁的细致样貌

吉蚁婚飞场景复原图 刘野绘

  我们通常看到的化石都是骨架,这是因为生物降解作用使得肌肉、神经、脏器等软体组织很难保存,但琥珀作为远古滴落的树脂,就像一枚封印的时间胶囊,让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包裹物细节。论文第一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庄宇辉认为,相对于其他化石保存类型,琥珀能够以三维立体的方式保存动物身体及其内部解剖结构。

  此次研究的琥珀内包埋了一只吉蚁的雌性繁殖蚁,形成于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产于缅甸胡康河谷,是最早的蚂蚁化石记录之一。研究团队利用显微CT技术,对多块琥珀样本进行高精度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后,才幸运地发现了这一样品里保存的精美内部解剖结构。“这只古蚂蚁的头部只有不到1毫米宽,我们却获得了包括近乎完整脑在内的丰富头部信息,其中的肌肉和腺体非常完整。”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许雯婧博士说。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冉浩介绍,吉蚁长相怪异,口器的上颚和上唇都布满尖刺状的刚毛,故也被称为“小魔蚁”。“它的上唇可动,就像一个翻板,能够协助上颚抓住猎物。此外,其胸部存在一个特殊的囊状结构,可能与现代蚂蚁的‘社会胃’具有相似功能。”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该类群神经、消化、外分泌、肌肉等系统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古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我们的研究充分体现了CT和计算机三维复原技术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希望未来这些先进技术能够被运用到更多的琥珀类化石样品研究中,以便人们对那些已灭绝远古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态行为和演化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论文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的刘煜研究员表示。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3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冬会丨中国健儿交出满意“答卷”

  • 亚冬会|冰月同辉,亚冬同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2025-02-11 09:32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于经济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智能制造能够优化供需匹配过程、提高供需契合程度、赋能供需深度协同,通过影响企业的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产生“扩链”效应和“稳链”效应,推动供给来源多元化、供需关系稳固化,有助于缓解外部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冲击,进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2025-02-11 09:31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2025-02-11 09:30
基于对生成型人工智能与史学研究关系的充分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这项革命性的技术既非“潘多拉的盒子”,也不是万能宝箱。人工智能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靠学者克服并化剑为犁。
2025-02-10 09:52
图为2月8日,影迷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哪吒形象雕塑前合影。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2025-02-10 10:16
同新能源汽车一样,未来低空经济主力场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与无人机等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离不开高性能动力电池。燕绍九表示,下一步,研究中心将持续推动石墨烯锂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工程化应用,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025-02-10 10:13
加载更多